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9740 点击:

作者:李亚玲
  【摘要】 在新经济形势背景下,新时代呼唤着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大学英语教学需要积极识变、应变、求变,构建更加符合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的新的课程体系。大学英语教学目标长期注重语言技能的培养,而文化素养的培育处于薄弱环节。在传统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语言技能课程常为必修课,文化课程多为选修课。而作为选修课的文化课程基本以英美等西方文化为主,丝路文化鲜有提及。鉴于丝路文化的学习了解對新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以及大学英语教学应服务于国家战略的总体目标,新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离不开丝路文化的融入。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丝路文化;跨文化交际
  【作者简介】李亚玲,女,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
  【基金项目】西南科技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17xn0136,项目名称:“围绕服务‘一带一路’的英语公共课程教学内容及结构改革研究与实践”,系列成果之一。
  高等外语教育责任重大,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桥梁和纽带”,要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大学的一个重要教育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国家经济建设急需国际化专业人才,而有效地跨文化交际需要丰富的跨文化知识作为后盾。“中国高校的外语教育肩负培养国际性人才、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人才储备的使命。我们培养的学生,要具备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能发挥语言的力量去说服人,引领团队,在未来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中成为领导者而不是‘工具人’。”(王守仁,2018,3)亚投行行长金立群认为国际化人才:一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二要具备渊博的跨文化知识,三要具有国际视野、长远眼光,在国际合作中能够共商、共建、共享。正确认识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离不开对全球文化全面的了解,只学习英美文化是相当片面的,丝路文化的了解学习必不可少,外语教育要全面地引导学生,使学生具备大爱大德、家国情怀和全球眼光,在丰富多样的跨文化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课程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跨文化交际课程常常处于被忽略的地位。跨文化交际课程作为选修课,可有可无,造成学生大学毕业后在实际涉外交往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匮乏,国际竞争力严重不足。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的不足,也是国人在国际社会上话语权缺失的原因之一,这些都不是仅仅靠专业能力的提升所能够弥补的。要想在国际舞台上有效地发出中国声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道跨不过的坎。
  2017年教育部最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 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多层次、多元化目标。《指南》提出“三个层次目标”(基础目标、提高目标和发展目标) 和“三大课程板块”(通用英语课程、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和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明确了大学英语教学的三个特点: 通用性、学术性和跨文化交际,明确了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的并列地位。在许多新课程体系建设中,各高校注意到了跨文化交际英语在《指南》中地位的提升,纷纷提出要重视跨文化交际英语的教学,但各高校的校本设计方案大多依然把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作为选修课,可学可不学。缺少大学英语课堂这个学习跨文化交际技能的重要平台,学生如何有效地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呢?
  传统跨文化交际类课程主要由英美文化课程和跨文化交际技能课程构成。在全球化多极化发展的今天,跨文化交流不再只是英美国家的专属,,而是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的国家与地区间的交流。因此,新时代的跨文化交际课程主要应由4个部分构成:中国文化课程、丝路文化课程、英美文化课程和跨文化交际技能课程。由于丝路建设在中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而丝路文化学习处于萌芽阶段,丝路文化课程在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中更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丝路文化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从“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型,从“本土型”向“国际型”转变。英语学习需要应用于国际市场。新经济形势下,对大学生文化底蕴的要求越来越高,仅仅掌握传统的英美文化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今天的全球化发展呈现多极化,新经济增长点也不再是以传统英美国家为主。丝路建设带动了沿线国家的发展,民心相通是丝路建设的社会根基。通过丝路文化的学习了解,可以增进对丝路沿线国家信任和友谊。随着新经济的不断发展,除了国家的留学基金项目,各高校也配合教育部关于丝路教育行动,推出丝路留学基金项目。笔者所在的西南科技大学,学校现有来自25个国家的留学生、汉语进修生220多人,其中带路国家留学生百余名,规模趋于稳定。鉴于各高校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丝路文化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构建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丝路建设贯穿亚、欧、非三大洲,沿线涉及 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近60种官方语言,涵盖了世界九大语系的不同语族和语支。沿线国家国情迥异、文化多样,其中东南亚地区有东帝汶、菲律宾、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泰国、文莱、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东亚地区有蒙古;西亚地区有黎巴嫩、塞浦路斯、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叙利亚、亚美尼亚、也门、伊拉克、伊朗、以色列、约旦、阿富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阿塞拜疆、巴勒斯坦、巴林、格鲁吉亚、卡塔尔、科威特;南亚地区有巴基斯坦、不丹、马尔代夫、孟加拉国、尼泊尔、斯里兰卡、印度;中东欧地区有阿尔巴尼亚、爱沙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黑山、捷克、克罗地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马其顿、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匈牙利;中亚地区有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东欧地区有白俄罗斯、俄罗斯、摩尔多瓦、乌克兰;北非地区有埃及。这些“沿线国家地理情况与政治关系复杂,历史背景与民俗习惯各异。如何避免误解和误判,如何入乡随俗、实现文化融合,是我国海外发展面临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赵友斌等,2018,2)
  如今,全球参与我国丝路建设合作项目的国家已达到一百多个,国际组织达到几十个,这些无不证明丝路建设在国家今后的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也预示着丝路文化学习的紧迫性。虽然,国家丝路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但目前,鲜有针对丝路沿线国家史地政情的著作。(赵友斌等,2018,2)这更说明丝路文化的传播和学习滞后于丝路的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在国际交往中,我国目前非常缺乏具备丝路文化底蕴的区域国别研究人才。丝路文化课程正是要带领学生走进丝路沿线国家,感受各国的文明和历史,感受多彩缤纷的多元文化,拉近民心,促进国际交往,更好地为国家建设服务。“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通过对丝路文化的学习,来探寻沿线国家文化、利益等方面的契合点,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促进文明互鉴和彼此认同,夯实民意基础,深植社会根基,为经济等各方面交流提供有利条件。
  三、结语
  “把握住社会需求,服务好国家需要,高校发展才有目标、有动力。而增强服务国家的意识,关键是要主动与国家战略对接。”“高校就要去研究,国家战略的要旨是什么,相关国家有什么特点和需求,我们在语言培训、课题攻关、相关类型人才培养等方面能发挥什么作用。”丝路文化随着丝路建设的深入发展,必然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发挥更加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http://edu.people.com.cn/n1/2016/1229/c1053-28985766.html [OL].
  [2]王守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点解读[J].外语界,2016a(3): 2-10.
  [3]王守仁.谈中国英语教育的转型[J].外国语,2016b(3):2-4.
  [4]王守仁.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外语教学,2018(4):1-4.
  [5]赵友斌,张习群.相连的世界[M].中国文化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