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属性
  • 刊物名称:校园英语
  • 国内刊号:CN 13-1298/G4
  • 国际刊号:ISSN 1009-6426
  • 邮发代号: 18-116
  • 数据库收录:中国知网
  • 投稿邮箱:
      bianji@xiaoyuanyingyu.com
  • 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7523 点击:

      【摘要】本文运用Kress 和 Van Leeuwen 的“视觉语法”对微课视频《小介词,大玄机(of, by, for 的用法)》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了多模态语篇分析。对大学英语微课进行多模态语篇分析,不仅能够加强学习者对微课的认识和利用,而且还能为微课制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英语微课;多模态语篇分析;视觉语法
      【作者简介】吴娟(1984-),女,汉族,河南信阳人,郑州经贸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2021年度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大数据背景下大学英语微课的多模态语篇分析研究”(项目编号:2021-ZDJH-0473)。
      一、引言
      在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教育已为常态,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教学资源应运而生。朱永生曾提出了多模态话语的评判标准:首先,微课是用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符号呈现出来的,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两种模态获取信息;其次,微课使用到了诸如声音、文字多种符号资源,符合多模态的多种模态的要求。对大学英语微课进行多模态语篇分析,有助于学习者认识微课中语篇意义的构建,从而加强其对微课的学习和利用;同时,也能给微课制作者提供参考和建议,帮助他们合理地运用多种模态来实现微课的最佳设计和表达效果,从而设计出优秀的微课,进而提高微课教学的质量。
      二、多模态语篇分析的理论基础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根据Halliday的三大语言元功能,即语言具备人际、概念和语篇功能,Kress 和 Van Leeuwen提出了“视觉语法”理论,其认为图像可以实现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这就为后来的多模态语篇分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国内学者李战子认为,多模态是一种含有图像、声音等符号的文本;朱永生提出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并指出话语分析还要考虑到图像、声音等其他模态;张德禄指出,多模态话语是一种可以通过多种感觉和符号体现出来的交际现象,并探索了在多模态话语分析指导下的外语教学活动。目前,我国有关多模态的话语分析研究逐渐从静态过渡到了动态,但主要以广告、电影等为主,如,冯德正以汽车广告为例探讨了空间隐喻与多模态意义构建。而有关大学英语微课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尚不多见,如刘艳茹研究了外语微课多模态话语分析,等等。
      针对以上分析以及微课广泛地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对其进行多模态语篇分析成了研究的热点,而且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笔者将以Kress 和 Van Leeuwen 的“视觉语法”为理论基础,对一则大学英语微课视频进行多模态语篇分析。
      三、大学英语微课多模态语篇案例分析
      该研究的案例是2019年第五届中国外语微课大赛本科英语组一等奖作品之一:《小介词,大玄机(of, by, for 的用法)》,主要讲解介词of, by, for的区别和用法技巧。第一部分是导入,以《葛底斯堡演讲》为切入点,引出介词三剑客of, by, for;第二部分呈现了学习目标;第三部分是知识点讲解与练习,知识技能的学习采用前测——中测——后测三个步骤;第四部分是总结,翻译“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以进一步巩固三个介词的用法。本文笔者将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个方面对该微课视频进行多模态语篇分析。
      1. 再现意义。再现意义包括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存在矢量。叙事再现含矢量,主要反映了动作、事件的动态变化以及空间变化,可以被分为行动过程、反应过程和言语及心理过程。概念再现中不存在矢量,所呈现出来的分析对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永恒性,被划分为分类过程、分析过程和象征过程三类。
      《小介词,大玄机(of, by, for 的用法)》以叙事再现为主。在片头,教师作为参与者出现在图像的左边,占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一,教师的左手举起,伸向右上方的白板;右手握电子教鞭,伸向右前方;教师的目光向正前方平视,左手指向的方向和目光方向构成了矢量。教师为行动者,作为授课对象的矢量目标在图像中没有出现,因此该叙事再现为不及物行动过程。教师的目光和目光方向构成反应过程。由教师的口型以及图像右下方的字幕可见,该叙事再现中含有言语过程;另外,教师在说到关键词of, by, for的时候,使用了三个左手下划的手势动作,并以三次宝剑出鞘的声音为辅助。由此可见,教师希望该微课能够吸引观看者的注意,并希望其能明确学习目标与重点,这属于叙事再现的心理过程。
      2. 互动意义。互动意义涉及图像的观看者、制作者和图像中出现的人或者物之间的關系,包含接触、社会距离、视角和情态四个要素。
      接触,指图像的参与者通过目光与观看者建立的一种接触关系,分为索取和提供。在索取中,图像的参与者直接看着观看者,以索取信息;若参与者不具有生命或没有目光指向,被称为提供,主要是为了给观看者提供信息。在该微课的片头和片尾以及知识讲解部分,教师共出境三次,与观看者有直接的目光接触,属于索取。教师看不到观看者,但希望借助目光与其交流,索取观看者的关注和反馈。
      社会距离,是通过图像镜头取景的框架尺寸反映出来的,以此表达参与者与观看者的亲疏关系。教师在出境时,均露出腰部以上的部分,属于个人远距离。这表明教师与观看者之间没有私人关系的亲密,从而体现教师授课时的正式与威严;但两者也不存在社会关系中的疏远,由此表明,教师期望与观看者之间存在互动。总之,教师的个人远距离出现能够增加观看者对微课的关注,增强二者之间的良好互动。
      视角,是为了表达图像的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的权势关系。就垂直角度而言,仰视说明参与者有权势,俯视说明观看者有权势,平视说明二者处于平等关系;就水平角度而言,正面会给观看者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侧面视角容易使观看者和参与者关系疏远。该微课的图像均已平视的角度呈现出来,而且教师的目光也是平视的,这样就使教师与观看者处于平等的关系,能够使观看者迅速进入学习的状态。教师在出境时正面向前,处于水平角度的拍摄,这不仅表明了教师与参与者的平等关系,,营造出一种面对面交流的氛围,而且有利于教师对观看者进行情感介入,促使其对教学内容的重视,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