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属性
  • 刊物名称:校园英语
  • 国内刊号:CN 13-1298/G4
  • 国际刊号:ISSN 1009-6426
  • 邮发代号: 18-116
  • 数据库收录:中国知网
  • 投稿邮箱:
      bianji@xiaoyuanyingyu.com
  • 作者:杜凯 字数:3148 点击:

    摘 要:本文对智慧图书馆进行了概述,对智慧时代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目前高校智慧图书馆创新服务存在发展不均衡,在服务内容上缺乏广度与深度,服务模块较分散和缺乏有效整合的问题,并基于此提出了智慧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主要策略,大力促进移动图书馆创新服务的开展,构建基于第三空间的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开展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和构筑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云”。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智慧时代;RFID;第三空间

    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承担着为学校教学与科研提供文献信息支持与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使命。其中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成为智慧时代产生的强大助推力。智慧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灵魂,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建设的精髓。

    1 智慧图书馆概述

    智慧图书馆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智慧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图书馆领域基于智慧时代的具体实践。智慧图书馆(smart library)是以数字化、网络化、互联化、智能化的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互联、髙效、集群、便利为主要特征,以泛在、绿色发展、数字惠民为本质追求,是现代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实践,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理想模式。。

    2 智慧时代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发展不均衡

    重点院校与一般院校以及地区之间的实践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笔者通过对国内重点院校与一般院校的调研发现重点院校的实践规模与水平高于一般普通院校,东部沿海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

    2.2 在服务内容上缺乏广度与深度

    尽管我国高校图书馆在主要的服务内容项目上有较多涉及,但是在具体的服务内容上,纵向深度挖掘不够,服务形式较为单一,大多停留在基于图书馆传统服务的内容搬迁。例如在移动服务的建设上仅有少部分高校在移动云服务、流媒体服务、统一的知识门户和知识发现平台以及基于位置情境的服务上做出尝试,大部分高校还停留在基本的短信服务、馆务查询、文献查询等基础服务方面。

    自助借还的服务内容,针对RFID开发的服务内容挖掘尚需提升。

    2.3 服务模块较分散,缺乏有效整合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内容模块较分散,模块之间整合密度小,例如在移动图书馆服务模块,仅仅是对传统图书馆服务的内容搬迁,彼此之间的服务缺乏有效整合,知识服务,云服务、虚拟信息共享空间、联合参考咨询等业务往移动终端的迁移和整合没有得到应用和体现,服务效果达不到预期,效率较低。受到物联网技术与云计算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基于这两项技术基础上的服务创新还未得到有效的整合。

    2.4 缺乏自主创新与顶层设计

    很多高校图书馆在服务创新的实施过程中缺乏自主性,较多是直接采用其他机构开发的系统或者信息产品,在具体的服务内容的建设上缺乏自主研发与设计,以借鉴他人服务模式为主。例如在移动图书馆的开展过程中,笔者发现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釆用超星移动图书馆系统和汇文掌上图书馆系统,其提供的移动服务功能基本类似,缺乏针对性。而在基于RFID技术的开展过程中,能够真正利用RFID技术开发个性化的读者服务的高校图书馆则在少数,仅有复旦大学具备自助知识产权的创新型RFID闭架书库系统。

    3 智慧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主要策略

    3.1 大力促进移动图书馆创新服务的开展

    智慧时代,高校的移动图书馆服务使得用户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信息服务需求得到最大化满足和实现。移动图书馆提供面向用户、面向时间、面向位置、面向情境的个性化服务和集群服务,使得图书馆的移动服务具备了智能的特点,社会化交互更加充分,个性化服务更加准确。

    3.2 构建基于第三空间的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

    第三空间不同于学习共享空间和一般图书馆空间,它包含两者,并且超越两者。打造新型、智能化、综合性的第三空间是高校图书馆功能塑造和角色创新的重要创新模式。构建大学校园第三空间的载体和平台是智慧时代髙校图书馆智慧化走向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图书馆第三空间服务的理念是致力于为用户提供集空间、资源、利益相关者为一体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社交的多样性、零门榲、零界限的大学的“心脏”。

    “一个真正的第三空间”应该具备以下条件:①免费的或者廉价的;②中立的、接近或邻近公众的、易接近、可进入并且具有较强的适应性;③可以获取食品或者饮料,这一点尽管不是必不可少,但却非常重要;④对于经常来访的人产生一定的影响力;⑤必须是舒适的、自由的、放松的和受欢迎的;⑥可以认识和会见新老朋友。第三空间对其成员资格没有设置正式的准入和排除条件,通过由不是最近的或者最亲密的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影响来促进人们的思想交流、碰撞及其社会网络的扩张。

    3.3 开展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

    基于物联网的髙校图书馆智慧服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基于智能馆舍的智慧环境服务和基于RFID技术的图书馆服务。

    采用物联网技术架构的高校图书馆馆舍,是一个集故障分析、设备监控、能耗管理、物业管理的智能化平台,能实现对照明、设备、环境、安防等设施的智能化控制及统一管理。

    RFID技术通过对用户的访问内容、停留时间和频率进行感知和分析,提供用户利用文献的统计信息以及大量有关用户及其信息行为的信息,图书馆根据这些信息可以进行用户阅读偏好和阅读习惯跟踪,以此建立反应用户个性特征和需求特征的用户模型,预测用户的信息需求发展趋势,为用户提供实时主动的个性化信息服务;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实现服务的智能评估,分析图书馆的服务项目与用户接受度的关联度,进而优化图书馆的服务内容

    3.4 构筑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云”

    髙校图书馆应用云服务模式创新服务的优势主要包括:(1)实现跨库跨平台的统一检索,有效的克服了不同数据库界面与平台之间的切换检索和内容重复问题;(2)拓展了图书馆基础设施能力,实现服务器集群,获取海量计算能力与存储空间,提供硬件及应用托管的环境,保证高效、安全、稳定的计算环境和存储环境;(3)实现用户移动终端设备的无缝高效的资源访问和获取,用户通过泛在的信息服务平台,从云中随时随地按需获取服务;(4)使图书馆馆员从非核心业务中解放出来,更加专注图书馆服务。而系统的更新、设备的维护、技术的应用则都交由“云”和云服务商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完成; (5)实现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硬件环境、用户服务的共享协同。高校图书馆与商业机构专业技术人才互相联合,通过部署统一的云图书馆基础设施和设备,共同运行和维护高校图书馆云。用户在访问和获取信息的过程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安装软件的限制、终端限制,以及信息资源的多样化格式限制,将所有资源进行互联互通,实现最大化的信息资源共享。

    3.5 注重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模式的顶层设计

    首先,要明确高校图书馆基于智慧时代的服务创新定位和发展目标,制定服务建设的总体战略规划。进行管理和开展服务创新工作,有利于图书馆创新服务的品牌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第二,改革和创新组织机构管理机制。着手简化内部流程,建立开放的扁平化的组织机构体系以及跨部门的协作小组,将决策权下移,部门之间成员之间共同协作与决策,使高校图书馆内部之间、与学校其他部门以及与馆外机构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更加顺畅,促进交互与协同。

    参考文献

    [1]吴建中.无所不在的图书馆一转型与超越[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

    [2]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智慧城市与图书馆服务:第六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论文集[M].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12.

    [3]陈进.大学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