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6046 点击:

  【摘要】阅读圈教学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养成的阅读教学活动。本文结合阅读圈的理论背景、具体课例及实践意义,介绍了阅读圈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
  【关键词】阅读圈;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思维品质
  【作者简介】阙笑梅,龙岩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龙岩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指向核心素养的英语阅读圈教学”(课题编号:Jx2019 0003)的中期研究成果。
  引言
  本轮高考改革的主旋律之一是实现从“考知识”到“考能力”的转变。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对老师们来说,是一项急迫而又艰巨的任务。阅读圈教学模式以生为本,以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理念,符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也顺应了本轮教学“思维英语”的改革理念,从而越来越多出现在课堂上,并逐渐得以推广应用。
  一、理论背景
  阅读圈(Reading circles),又名文学圈,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由美国的一些教师团队中的丹尼尔(Harvey Daniels)、戈德曼(Goldman)、马克(Mark)等教育工作专家提出的一种以学生为主导的阅读教学模式。它一般由5到7人组成,成员选择同一本书或同一篇文章,在阅读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选择不同角色,通过小组分工实现对阅读文本的解读。小组角色主要包括:阅读组长(Discussion leader)、总结概括者(Summarizer)、文化连接者(Culture Collector)、实际生活联结者(Connector)、词汇大师(Word master)、篇章解读者(Passage person)等。当然,不同文本有不同特征,这些角色也可以根据不同文章体裁和学生的特长特点进行调整或者增减。
  “阅读圈”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去阅读文章,挖掘文章内涵,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达到深度的阅读体验。这一模式总结起来就是“Read——Think——Connect——Ask——Connect”的阅读过程,它既是阅读圈的阅读模式,也是阅读圈的教学目标,即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联系自身——提问——再次联系实际”的阅读过程,在阅读中尝试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与文章建立思想和情感的链接,培养思维思辨能力,最终促成思维品质与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
  二、阅读圈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實践应用
  本文选取了笔者在一次高三市级开放周上的深度阅读公开课,它将展示阅读圈教学活动设计,以进一步检验阅读圈教学模式对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思维品质能力养成的积极意义。考虑到高三实验班的学生在阅读难度上可以略有挑战,笔者选取了篇幅较长(共1495词)的故事“Two Words to Avoid, Two to Remember”。文章讲述了作者在失落压抑时与一位洞察力敏锐且经验丰富的老年心理医生朋友的会面,老朋友建议在碰到挫折时,要用“next time”来替代“if only”。文章作者在表达对已故老友怀念的同时,传递了积极心态在人遇低谷时的强大力量。故事情节生动,描写细腻,结局引人深思,值得品味,但生词较多,所幸个别生词经过替换或标注后,文章总体难度合适。
  本课活动分两节课完成:第一节课主要是导读、默读、任务设置及角色分配;第二节课主要是各角色完成分工任务,小组分享整合,最后进行课堂展示。具体步骤如下:
  1.导读、默读。导读部分,笔者设计了两个问题:1)What are the two words you often speak in your life? Have you ever thought of any implication in these two words?  2)What are the words do you think we should avoid and what words we should remember in life? Give your reasons? 两个问题引发了学生思考,问题一激活学生储备已知,问题二带有对标题的预测,让学生获得“前提性理解”,为后续的默读作铺垫。导读过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阅读任务,即读后回答:1)What are the two words to remember and two to avoid?  2)How were the author and the old man related? 3)What is  the text mainly about? 4)What is the writer's purpose of writing this story? 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持续默读(19min)。四个问题由浅及深,从表层理解到人物关系,再到文章主旨、作者意图,便于学生梳理文章信息,把握整体篇章主题。
  2.任务角色分配。所选文章是记叙文,笔者在备课时发现,作者能很巧妙地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心理变化,同时用系列动作描写来完成人物性格形象的刻画方面也比较精彩。基于此,笔者在角色设置时作了小调整:即分别设置了阅读组长(提出至少3个问题)、人物环境解读者、词汇大师(找出至少5个关键词)、总结概括者和实际生活连接者五个角色。学生完成默读任务后,选择各自的角色,并带着各自的任务进入自主探究。
  3.分享整合及展示。学生大概花了15分钟完成各自的任务,在第二节课进行组内讨论交流。因为负有小组展示的使命感,他们在交流中认真倾听同伴的观点,互相指出不足并加以补充。组内交流产生的思维碰撞不仅能增强学生对故事主题的理解,而且往往能激发学生的进一步创新,让他们共同打造出更有新意的展示:
  由于时间关系,本课只展示了两组学生的成果,其余组在两组展示完后按角色任务作补充。以下是第一组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