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7775 点击:

  【摘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教学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本文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出发,从教材的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的思政元素渗透和教学考核的思政导向等三个方面探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策略,以期帮助高校英语教师把思政元素融入英语教学过程中,实现专业教学与思政教学的有效融合,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文化自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作者简介】关楚琳(1982-),女,广西梧州人,梧州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与英语教学法。
  【基金项目】本文系梧州学院教改项目“梧州学院大学英语读写课程思政实践研究”(项目编号:Wyjg2020C0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引言
  长期以来,思政课程独自承担着铸魂育人的重任,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课程,而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相互隔绝、互不关联的状态,为育人工作增添了难度。如今,高校思政课程往往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在课堂上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因此,如何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通过思政课程来实现,而且还需要其他专业课程来辅助和加强。“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为课程育人开辟出新路径,也为高校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师若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自己首先要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做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并具备高度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习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的重要性,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积累了历代民众的精神追求,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有“鞠躬精粹,死而后已”的爱国情怀,有“上善若水,德行天下”的价值理念,有“见义勇为”“舍己为人”的公德意识,有“德本财末”“内修外攘”的治国理念,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忧患意识,有“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思想等,这些理念和思想都是文化自信的底气和来源。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课程是众多高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公共基础课程,具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性质,一方面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英语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然而,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教师往往强调外国文化的输入,努力创造外语学习的真实语境,而忽略了本国文化知识的输送,容易造成“学好英语就能走遍天下”的假象。实际上,拥有流利的英语表达能力,掌握一定的外国文化知识并不足以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流。成功的对外交流必须建立在对本国文化强烈自信的基础上,建立在对党和国家的坚定信念上,倘若对本国文化不了解或刻意贬低,则会在交际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引起对方的质疑和反感。
  语言是一种交流和沟通的工具,,学习英语是为了能与外国人进行交流,在接收外国文化的同时,把中国文化宣传出去。《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主动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见,大学英语教学既要涉及外国文化知识,也要兼顾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输入。因此,高校英语教师应该意识到思政教育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把德育内化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中,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和价值理念融入英语教学中,在传递知识的同时注入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从而增强学生的意识形态判断力以及对传统道德观念的认同感,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大学英语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策略
  大学英语课程以读写课程为主,听说课程为辅,学生通过阅读英语文章来掌握英语词汇、句型、写作方法等知识点,并通过文章内容的学习来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习俗及价值观等。教师应该首先选择内容合适的教材,在课堂上适当进行中国文化的渗透,引导学生从中国人的角度来分析外国文化及作者的价值观念,增强其对文化差异的认识和敏感度,并且在教学评价和考核中突出思政内容,实现思政元素和大学英语课程的有效融合。
  1.在教学前合理选用大学英语教材内容。为了让学生接触真实的语言环境,许多高校的大学英语教材采用了外国作者的文章、访谈、日常对话等,大部分内容反映了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传统习俗、价值观念等,极少涉及中国文化内容。这种“原汁原味”的教材对学生的传统价值观会产生巨大冲击,不利于其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应体现新时代要求,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服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反映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因此,英语教师在课前要注意合理选择教材内容,把原教材中缺失的中国文化和思政理念以灵活多样的形式补充进去,平衡中西方文化在教材中所占比例,使教学内容突出中国元素,体现思想政治引领,为专业课推进课程思政提供素材支撑和价值引领。例如,教师在讲解美国大学校长对新生的欢迎致词时,可以介绍加入中国著名大学校长的开学典礼致词;在谈及西方国家数字化教育时,可以中国强大的网络教育体系和灵活的线上课堂教育模式;在讲解西方个人英雄主义时,可以讲述中国无数在抗疫战场上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以及他们身上所体现的集体主义精神;在提及英美国家诚信逐渐消失時,可以评讲“一诺千金”“立木为信”“曾子杀猪”等中国传统典故;在讲解美国“超前消费”的全民习惯时,可以融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中国传统思想;在提到美国社会“金钱至上”“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价值观念时,强调社会主义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互相尊重、和睦友好”等价值观。总之,教师应该在教材内容上努力寻找知识点来增加相应的思政元素,让学生一边接受西方文化的洗礼,一边重温中国传统文化,并在中西方文化比较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广博高深,感受到传统思想的深远影响,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性和重要性,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意识形态的辨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