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属性
  • 刊物名称:校园英语
  • 国内刊号:CN 13-1298/G4
  • 国际刊号:ISSN 1009-6426
  • 邮发代号: 18-116
  • 数据库收录:中国知网
  • 投稿邮箱:
      bianji@xiaoyuanyingyu.com
  • 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7442 点击:

      摘 要:日前,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改革稳步推进,各高校积极采购、开发教学设备与网络学习平台,选用、更新相应教材,对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方法进行培训。本文对当前的大学英语听说课堂进行了观察,通过问卷调查,总结出大学英语听说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借鉴他人的教学理论以及成功的教学经验,对视听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究。
      关键词:视听教学法;听说教学;理论框架;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海月(1990.10-),女,云南昆明人,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第二课堂。
      一、概述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一直是我国大学教育体系中的公共必修课程。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国际地位的日渐提高,英语教学对学生的要求不再拘泥于“会读”“会听”,而是注重培养学生会读、会听,更会说、会写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然而,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一直沿袭着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思路,教师只关注于“听音”与“辨音”,而忽视了对语言这个交流工具的实际运用。
      近年来,国家对英语教育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如CET-4、CET-6等全国范围的考试,无论是写作、阅读还是翻译,内容都紧扣时事,讨论的都是当下国内外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热门话题,并提高了听力部分的成绩占比,增设了口语考试,从考试内容上提高了对考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要求。其次,各大院校大力研发高品质的网络课程,对全国的教师与学生进行学习理念与方法方面的培训。在这样的背景下,各高校对大学英语听说教学进行了改革,如更新教學设备,在教室内安装电脑、投影、大屏幕、音响等设备,为听说教学的开展创造了更好的物质条件;对教材进行严格筛选,给课堂教学提供纲领性的指引;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学习,并开展各项教研活动,学习他人成功经验,通过整合内化,从而提高听说教学质量。
      笔者通过观摩学习与参与教研,发现视听教学法是一种被众多学者所推崇,且被广泛运用于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方法。本文旨在借鉴前人丰富的成功教学经验,将该教学方法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
      二、视听教学法的理论框架
      “视听教学法”(the Audio-Visual Method)这一概念由美国教育学者戴尔(Edgar Dale)于1946年在《视听教学法》一书中正式提出。在书中,他提出了一个概念“经验之塔”,如下图所示:
      戴尔认为,经验是通过做、观察,以及使用视觉符号、言语符号的抽象方式得来的。“经验之塔”由塔底最简单、最直接的经验,逐步往上到愈发抽象的经验。但不管是获取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符号、照片、录音、广播等媒介都贯穿始终,这充分说明了在经验积累的过程中,视觉与听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戴尔还认为,这些经验与学习的难易无关,更没有好坏之分;它们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每一层的经验都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从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等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过渡到具备如观摩演练、观看图画影像来获取间接经验,再到获取语言表达等更为抽象的经验。通过充分利用多种教学途径与方法,使学习者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产生联系、相互糅合。
      戴尔的这一理论不仅强调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媒体的重要性,还为语言教授者与学习者提供了认知发展、经验积累的学习思路。不过,有学者认为,戴尔的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如米艾·亨利认为:“从发展科学的角度来看,‘经验之塔’有一个特殊的弱点,就是它强调孤立的媒体种类或技术,而忽略了整个教学的计划的过程。”有的学者认为,“经验之塔”仅将视听教材视作教学的辅助工具,这就导致了教师在真实的课堂中,只是把多媒体设备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甚至有的课堂中,多媒体设备成为累赘。视听教学徒有其表,视听设备与材料的作用没有真正得到发挥,这给教学改革造成了不小的阻碍。
      因此,之后的诸多学者在此基础上,又大量地借鉴了其他学者的研究理论,其中广为学者推崇的是以美国语言学家莱纳德·布龙菲尔德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和美国语言教育家克拉申提出的“输入假说”理论。
      在《语言论》一书中,布龙菲尔德主张摆脱心理学理论,依据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公式来解释人类的言语和行为。他认为,“和其他任何的有机体一样,人类会在某种环境下,对某种刺激作出相应的言语或行动上的反应”。
      而克拉申提出的“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理论,其核心观点为“可理解性输入”,即“略高于自己现有水平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他将学习者自身的语言水平比作“i”,将略高于现有水平的语言层次比作“1”。他认为,在自然的学习环境下,学习者通过大量地接触“可理解性输入”,或达到理想的“i+1”的输入量,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最终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就能从原有的“i”逐渐发展到“1”的阶段。因此,语言教师应注重自然的语言环境,并且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入与语言交互训练。
      在此基础上,美国布朗大学的特瓦德尔教授将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之下的教学过程进行了改进与完善,将听说法教学过程归纳为五个部分:
      1.认知(recognition)。学生通过用耳朵去听词汇、短语以及句型表达,习得新知识,再通过对比母语与外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总结语言的异同,从而进行认知学习。
      2.模仿(imitation) 。学生通过跟读、齐读、抽读、纠错、改正等方式进行外语学习,学习的同时进行记忆。
      3.重复(repetition)。学生通过重复地模仿学习材料、做各种记忆性练习来加强对外语的认知与熟悉度。同时,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当确信学生已能正确理解、朗诵所学的词、句之后,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
      4.变换(variation) 。即替换操练,,这一步主要由教师引导与辅助学生去完成。在学习过程中,应按替换、转换、扩展三步逐渐加大难度。如在对句子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将同一个母语句子用不同的外语句型进行表达,指定句中某一成分,要求学生将这一成分用同义词或近义词进行替换;教师也可要求学生改写句子,如将陈述句改为一般疑问句。最后,教师可以指定某个句子甚至某个篇章,要求学生进行扩写或续写。

    20220526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