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ugao@xiaoyuanyingyu.com
摘 要: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当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美育目标狭隘化与功利化、美育内容单一化与片面化、美育方法形式化与粗糙化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美育的落实和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研究发现,学科育人思想内涵丰富,对中学英语审美课堂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其人文性有利于设定以美育人的审美目标;其工具性有利于组织以美启智的审美内容;其艺术性有利于形成以美促行的审美实施。因此,可以着眼五育融合理念,升华审美情感价值,设定审美目标;关注英语核心素养,提升审美创新能力,丰富审美内容;借鉴三程递进模式,体现审美教学艺术,促进审美实施。
关键词:学科育人;英语课堂;美育;审美课堂
作者简介:董莹,女,江苏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程岭,男,江苏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学校要注重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以美感人,以景育人。中办、国办印发的《有关全面加强和改善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学校美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审美课堂建设的提出了较高要求。着眼于此,本研究对学科育人视域下中学英语审美课堂的建构进行了深度思考。
一、当前中学英语课堂审美缺失问题举要
美育的核心是美感教育,它既包括对美的认知、体验、感受、欣赏、创造,又包含具备美的理念、情操、品格和修养。当前中学英语课堂存在审美目标狭隘化与功利化、审美内容单一化与片面化、审美方法形式化与粗糙化的问题,美育并没有完全落实到课堂。
(一)审美目标狭隘化与功利化
审美目标狭隘化主要表现为将美育单纯看作艺术教育,认为美育就是教师传授音乐、舞蹈、绘画等,所以尽管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了高分,但是他们对于学科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却缺少认知。这种看法仅仅强调美育的艺术途径,忽视了其自然性、科学性和社会性途径,同时消解了美育提升人的审美素养、塑造人的健全人格的作用。
审美目标功利化表现为将美育看作实现功利目标的手段。例如,学校内,一些教师将审美教育作为获奖、评职称的工具;学校外,一些家长将美育作为高考走捷径的手段,花费高价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以获取考级加分。如此,尽管孩子可以熟练掌握音乐、美术等技巧,其审美素养和审美情操的发展却很缓慢,最终使美育退化成一种技能,而非教育。
(二)审美内容单一化与片面化
审美内容的单一化主要表现为仅仅将美育视野局限于艺术专业教育领域之內。学校教育更加注重专门的艺术学科教育,比如音乐、美术等学科,却忽视了包括英语学科在内的其他学科的审美教育,这种方式无异于在窄化美育发展的通道。固定的课程内容减少了学生审美兴趣和热情,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养成。
审美内容的片面化主要表现为美育教材的选择仅仅依据课程标准以及专家建议,却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学习需要。课程教材固然是经过专家千挑万选得来的,但是专业性的教材内容绝不能代表审美内容的全部。学生对于审美教育不感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节造成的。
(三)审美方法形式化与粗糙化
审美方法的形式化主要表现在美育教育无法真正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这导致美育内容的落实成了纸上谈兵。这种趋势既忽视了美育自身的意义,也忽视了美育对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推动作用,不利于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审美方法粗糙化主要表现为美育教育的方法粗糙、模式陈旧。目前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是讲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单向传递的倾向,而非双向互动的方式,这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不利的。对教师而言,粗糙的教学方法既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也无法使其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来实施审美教育。对于学生而言,陈旧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无法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二、学科育人视角对中学英语审美课堂建构的价值分析
学科育人是指通过教学,以同时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为前提,以课程为依托,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在学科育人视角下,课堂教学能够聚焦育人目标,指向核心素养培养。
(一)英语学科的人文性有利于设定“以美育人”的审美目标
英语教学中的人文因素决定了它能否在课堂上达到以人为本的审美追求。英语教科书中的语言素材涵盖了社会与生活、科学与艺术、自然与文化等方面,这些素材包含着以人为本的主题,对于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情怀、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锻炼学生坚定的意志品质等具有重要意义。在英语教学中,让学生从多个视角了解和对比不同的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二)英语学科的工具性有利于组织“以美启智”的审美内容
英语课程的工具性特点,决定了它在教学中有利于涵养“以美启智”的美学意蕴。语言和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语言是思考的载体,而思考则是语言的内涵,二者相互依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教学肩负着夯实学生英语基础、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任务,故而,英语作为一门打开学生心灵的课程,对“以美启智”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注重英语课程工具性特点的前提下开展美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丰富学生的审美心理,,最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核心素养。
(三)英语学科的艺术性有利于形成“以美促行”的审美实施
英语课程的艺术性决定了英语教学中可有效开展“以美促行”的审美实施。英语是一门艺术气息浓厚的语言学科,从语言的构造角度来说,其自身的音节韵律就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材料。语言有着严谨的语法系统,它能让人感受到语言的逻辑性,语言的句型和结构紧紧围绕着主题,句际之间层层相连,衔接顺畅,前后呼应,可谓是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结合。此外,英语教学中美的运用,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和教学过程本身,还包括教师的衣着美、教态美、话语美、心理美、教学氛围美、教室环境美等。英语教学的艺术性是英语审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审美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既能激发审美主体的好奇心和潜能,又能提升审美主体的创造能力,驱动审美主体“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主客体和谐统一”的发展过程,最终促进审美主体的全面发展。
20220809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