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7222 点击:

  摘 要:《诗经》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影响。风,作为最普遍的自然现象之一,自古以来一直与人类的生存同休共戚,,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最早,使用频率最高的意象之一。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视角出发,以《诗经》许渊冲译本为例,分析《诗经》中“风”的意象,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英译策略的探讨,以期为《诗经》及其他诗歌中意象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参考,促进中外读者对《诗经》文化内涵的深入了解。
  关键词:概念隐喻;风意象;《诗经》;翻译策略
  作者简介:王菲(2001-),女,山东淄博人,曲阜师范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涵盖内容广泛,描述了周王朝由盛转衰五百年间的社会生活面貌,涉及爱情、风俗、战争甚至地貌、植物等方方面面,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目前,从概念隐喻角度对《诗经》意象的研究多集中于水意象、植物意象和动物意象,对“风”这一重要意象却较少涉及,缺乏应有的关注。此外,对《诗经》英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译本的对比研究以及美学视角下意象的翻译研究等,从认知学角度针对《诗经》意象隐喻的翻译研究成果也相对较少。
  《诗经》作为中华文化典籍之一,继1871 年理雅各翻译世界上第一个《诗经》英文全译本之后,韦利、庞德、杨宪益、许渊冲、汪榕培等众多中外学者相继翻译了不同版本的《诗经》英文全译本,风格也各有千秋。本文选择的许渊冲译本以“三美”论为指导,重视《诗经》作为文学文本的联想意蕴和中国文化的特异性,在形式上尽量接近原诗,章数、行数、字数、音节数与原作大致对应。
  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视角出发,以《诗经》许渊冲译本为例,梳理《诗经》中包含的“风”意向,研究不同“风”意向的深层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英译策略的探讨。这对促进中外读者深入理解《诗经》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期待为《诗经》及其他诗歌中意象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参考。
  一、理论基础
  (一)概念隐喻理论
  传统语言学把隐喻视为一种纯语言现象,是语言形式上的一种修辞手段。1980年,Lakoff和Johnson在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中,一反隐喻理论的传统观点,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开辟了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道路。他们指出,隐喻的实质是通过另一事物来理解和感受该事物的。隐喻是一种基于人类体验来对范畴进行概念化的过程,表现为由源认知域(即“源域”)向目标认知域(即“靶域”)的映射,即从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
  (二)概念隐喻与诗歌意象
  意象是诗词中寄托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如“风”“水”“月”“花”等。诗歌意象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客观外化,意象与情感密不可分,情感往往经由外物的触动和加深才会有意识地表现出来。选取何种物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往往取决于物象与情感的相互感发作用。
  在诗歌中,隐喻与意象相依相存,两者共同在“意象隐喻”的范畴内孕育新意,表达情感。《诗经》中蕴含了大量的文化意象,本文选取的“风”意象便伴随着诗人情感的深刻表达,诗人将心境、情感等寄托在这一客观物象上,利用“风”的隐喻意义来传递情感、寄托情思。
  二、《诗经》中“风”意象的概念隐喻分析
  风,作为最普遍的自然现象,自古以来一直与人类的生存同休共戚。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以农为本,“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决定了农业对天气气候条件的巨大依赖性,风便自此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此外,风时而狂烈时而柔和的变化无端与人们情感的喜怒哀乐等诸般表现相类,遂使风能随时随地激发人的诸多感受,并通过诗歌恰如其分地将其表现出来。正因如此,“风”意象极早地走进了人类诗歌,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意象之一。
  据笔者统计,《诗经》中共含有“风”意象近20处,集中在《国风》《大雅》和《小雅》之中。除客观之风外,《诗经》中的“风”意象大致可以分三类:(1)爱情婚姻类;(2)行役苦难类;(3)歌颂赞扬类。由于上述提及的客观之风写实性强,为描述性的自然之风,未承载诗人的主观情感,故本文对此类描述性的“风”意象不做探讨。
  (一)愛情婚姻类
  风意象在人们早期的思维中,就有男女婚媾象征之意。又因“风”与“爱情”同样具有变幻莫测、难以捉摸的特征,故而《诗经》中有多处以“风”隐喻婚恋。在此类“风”的意象中,有表达男女思恋、睹物思人的怀念之风,亦有象征婚姻变故、苦情悲凉的哀怨之风。
  1.思恋怀念之风。《诗经》中多篇诗歌以“风”起兴,此类“风”常与“雨”结合,形成复合意象出现,以表达情人之间苦苦相思,深深怀念之情。如: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郑风·风雨》)
  这篇诗歌是典型的风雨怀人诗,表达了女子与相爱之人重逢见面后的喜悦之情。全诗以“风雨”起兴,描绘出一幅风雨大作、寒冷阴暗、鸡声四起的悲凉景象,烘托出女子在风雨交加之夜焦灼等待、夜不能寐之感。而诗篇最后,女子终与所念之人相见,此时的“风雨”则以哀景衬乐情,隐喻男女合欢、重逢相见之乐,反衬出女子等到丈夫后的喜悦之情。
  2.婚变哀怨之风。“风”既能给思恋中的男女带来欢愉,同时,也能触发婚变弃妇的哀怨与痛苦,带来愁苦沉郁。
  《诗经》中的《邶风·谷风》和《小雅·谷风》两篇是常见的弃妇诉苦诗。两首诗中,丈夫均因家境改善而遗弃结发之妻,弃妇面对凄风苦雨,触发伤怀愁绪,苦诉婚变被弃的痛苦和哀怨。两首诗中,“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习习谷风,维风及雨”,均用“风雨”起兴,用“风”意象隐喻在风雨交加之时最易触发的凄苦悲哀之情,手法一般无二,主题也完全相同。

20221019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