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anji@xiaoyuanyingyu.com
摘 要: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翻译在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翻译作为沟通世界、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其人才培养模式在外语教学与实践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生态翻译理论以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打破传统翻译教学的局限性,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翻译能力培养和翻译学习策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不仅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极大增强,其文化素养和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相应的提高。地方应用型高校应抓住人才培养的有利时机,打破外语翻译人才发展瓶颈,适时调整人才培育模式,培养出拥有专业知识、具备人文素养、掌握翻译技巧,有能力进行跨文化交际和传播的实用性人才。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复合应用型;翻译能力;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李艳旸(1987-),女,陕西咸阳人,咸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校级专项科研基金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跨文化交际与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项目编号:XSYK18039)的研究成果。
一、生态翻译学理论背景
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ion)立足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同构隐喻,是一种从生态视角纵观翻译的研究范式,在翻译适应选择论基础上发展起来,致力于从生态视角对翻译生态整体和翻译理论本体进行综观和描述。
生态翻译学理论具体阐述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对翻译文本的解释功能,认为翻译是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转换为宗旨的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行为。生态环境不仅指语言环境,还包括文化、交流、社会、原文与译文在内的众多环境因素。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将所有与翻译生态环境相关的因素考虑在内进行适应和选择,还要灵活考虑生态环境内的各类要素,在语言维、文化維和交际维的三维转换中实现翻译的动态平衡。在生态翻译的评价方面,宏观上的统一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化将译者素质、读者反馈等多重因素考虑其中,从而使评判标准更具客观性和合理性。
生态翻译学对于翻译的内涵、原则、方法等实质问题进行了全面而详细地解释,这不仅开阔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研究的视野,对指导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
二、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复合应用型翻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翻译能力作为复合应用型外语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都是外语教学培养的重中之重,也是外语教学改革中的重心。只有注重专业能力与应用实践能力的统一协调发展,外语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实用性人才。
生态翻译学从生态视角出发,注重研究翻译教学中实践活动与理论研究的和谐统一。在生态翻译学的教学体系中,学生的翻译能力从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三个方面进行培养,在各有侧重的基础之上实现相互影响、协调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方法与技巧、翻译效果与影响都得到了较好的融合和提升,学生的复合应用翻译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由此可见,生态翻译学理论对于指导复合应用型翻译的人才培养模式尤为重要,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如下两点:首先,运用新的理论指导,在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提升文化感知能力、提高翻译理论素养的基础上注重翻译实践,逐步提升外语翻译人才培养质量,顺应翻译改革发展的紧迫需求。其次,适时转变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翻译实战为根本目的,以区域经济政策为指导,了解人才需求,在翻译教学中塑造真实的校本翻译生态环境,满足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
三、复合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
当前,高校翻译专业教育已经逐步规范化,翻译专业教育迈入质量提升与特色发展阶段。翻译教育前景光明,充满希望,但在人才培养理念、教学组织形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理论修养和实践环节中的问题依然存在。翻译教学的生态环境并不能适应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既不能凝练专业特色,也没有推动教学创新,更无法带动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一)观念传统,内容陈旧,方法落后
在传统的翻译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注重翻译理论熏陶,让学生了解不同的翻译流派和翻译思想且学习内容庞杂而疏浅,看似了解了这一学科的研究基础,也积累了不少理论知识,学生却难以将其用于指导实践。还有一些翻译教学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看似对于翻译技巧和策略的掌握有所帮助,但过多过重地语言知识学习反而忽略了翻译实践操作,并没有达到理论知识掌握与实践能力提高的平衡发展。这种传统的翻译教学理念桎梏了学生的多层次发展,严重制约了学生交际能力的提升,没有实现专业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的特色。
第二,教学理念对于学生的影响固然重要,但教学内容的适配性也是生态翻译理论所强调的重要部分。在一些地方应用型高校,翻译教材内容陈旧,缺乏表达当前经济形势或是文化发展的真实例证,,在实践教学内容中也没有反映公司企业真实工作情景的翻译项目,无法满足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
第三,传统的翻译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活动流于形式,学生没有机会真正参与,翻译生态环境中的主体与客体地位不均衡,翻译系统中的同构性遭到破坏。教学方法的陈旧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学习动力减弱,达不到应有的学习效果。以课堂为主的翻译教学更大大削弱了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不利于学生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的形成。
(二)语言为主,文化为辅
语言表达能力是基于翻译活动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基础,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将很难产出高质量的翻译作品。翻译在培养学生的听力、口语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教学内容广泛,学生可以明显感受到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体会语言的魅力。然而,传统的翻译教学常常以语言为主,注重学生词汇的积累,语法表达的准确度和翻译方法的实践。在翻译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深入理解和挖掘文章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和哲理,更忽视了将中西文化融入翻译中,应让学生在感受中西文化的魅力和差异中培养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的文化视野,使其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
gzslib202212012159
相关推荐
[郭译阳] 新博物馆学视角下的博物馆社区文化服务
[付涛 邢敬文 马红] 西方管理学视角下高校延长学制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葛云鹏 王先锋] 生态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刘利华] 多维视角下的兔子形象
[孙琳] 先秦道家哲学中的生态美学观念探轶
[魏龙吉] 低碳旅游视角下酒店管理体系研究
[王瑀 蒲姝] 真实性视角下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开发与文化失忆的解决策
[谢丹] 论侗族大歌的文化生态价值
[许力飞 覃佳莉] 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研究
[周雪] 模因论视角下网络语言中的仿拟修辞管窥
[赵曙亚] 国际化视角下英语专业文学教学改革分析
[李瑾] 以“载体”视角探析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提高问题
[宝力格 朝鲁门其] 草原生态改良及牧民增收的政策探讨
[陈晨]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理论视阈下生态补偿研究
[李锴] 父权化的“经济家长制”:非农化农村家庭中夫妻关系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