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属性
  • 刊物名称:校园英语
  • 国内刊号:CN 13-1298/G4
  • 国际刊号:ISSN 1009-6426
  • 邮发代号: 18-116
  • 数据库收录:中国知网
  • 投稿邮箱:
      bianji@xiaoyuanyingyu.com
  • 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7870 点击:

      摘 要:在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国际间的贸易和文化往来日益深入,加强跨文化交流的培养成为势不可挡的历史潮流。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低也成为英语能力的评价标准。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则成为教师的重要课题。经验证,产出导向法是一种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它是文秋芳在外语教学中提出的一种富有中国特色的英语课堂教学理念,它倡导“学用一体”,以改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学用分离”是当前高校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尝试将产出导向法应用于课堂,采用输出任务驱动学习,以输入式学习促进输出,实现教学与实际的有机统一,将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以作者在课堂上的实际工作为基础,分析产出导向法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促进教学过程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
      作者简介:易佳(1981.07-),女,四川成都人,成都文理学院,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化。
      提高教学效果,是指英语教师要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以产出为导向,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高校英语教师必须积极探索有效的学习策略与方法。文秋芳教授所提出的“以产出为导向”的理论体系正是顺应了这个时代的需要,为英语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的教学现状
      (一)教学过于敷衍
      目前,在英语教学中,有些教师仍停留在教学导入和介绍背景知识的教学方式上,对于中西两种文化元素的教学,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没有充分利用学生的主动性,在探究式、任务式和项目式教学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培养他们自主获得知识和展示所学的技能的能力,其后果是,学生对所“传授”的文化知识只有表面的认识,很快就会遗忘,没有任何学习效果。
      (二)训练过于草率
      尽管《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强调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但仍然有相当数量的教师不重视或没有时间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水平,也没有提到跨文化交流技能的重要性,更别说为学生提供一个能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情境。目前,虽然不少高校在英语教学中开设了文化课,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跨文化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并没有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而是做个形式,因此,应逐步从简单地提上几句转变为真正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跨文化能力的重视,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育重心颠倒
      根据数据显示,目前很多教师仍将语言教学置于英语教学的首位,将跨文化的知识与技巧留给学生自己去掌握。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折射出许多教师没有正确认识到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没有用新的教育观念来引导学生,,更没有让学生从实践中领悟。其结果是,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均未得到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也不能保证。
      二、以产出为导向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
      (一)了解理念
      产出导向法(以下简称POA)的核心教学思想主要以“以学习为中心”“以人为本”为主要内容。在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师生应该建立起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应做到与学生优势互补、相辅相成,以有效地学习为核心,以达到培养的目的为最终目标,通过密切合作、积极互动,建构学生所需的知识系统,逐步提升其跨文化交流能力。在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学”与“用”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学生在懂得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地进行着探索,并在持续的输出中,不断地充实、补充、更新自己的知识,从而达到“学用一体”的教学目的。
      (二)利用设想
      “输出驱动”“输入促进”“选择性学习”是 POA教学的基本前提设想,这三种设想都是以产出为导向,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在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中,其主要实施方式是教师个人或与学生共同制订学习目标,以实现最终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差异,并掌握不同的跨文化交际技巧,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时效性的教学材料和教学路线;POA理论的三个假定实质上是对学习实践的合理性构想与计划,即在保证输出品质和学习效果的前提下,合理地筛选学习方法与资源,从而达到最有效的目的。其提出了“驱动”“促进”“评价”三个阶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着“中介”的角色,所起到的作用是“引领”“设计”和“支架”。
      例如,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涉及high context和low context这对概念时,不会太过详细地解释,会让学生在自己的活动中,制订自己的目标,制订自己的任务,让他们自己去做,去解决问题。以此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找到化解文化矛盾的方法,并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从而增强英语口语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领导和设计的功能,给学生适当的交流环境和资源,适时地进行师生或生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提高学生自我认识,促进其语言技能的发展,将跨文化教学推向一个新的层次,与教育部所倡导的“金科课程”的高层次需求相一致。
      (三)强化能力
      英语教学中人文精神的体现,不仅在于要让学生接受这个世界的历史、文学、宗教等,还表现在对学生热爱自然、接受不同文化价值观的教育,从而使他们能够终身学习、深思、明理。以产出为导向的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思维能力为最终目的,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积极探讨跨文化壁垒的方法,为不同民族建立起交流的桥梁,它可以促进和控制各种文化间的沟通,让各种文化的人民和谐共处、合作共赢。
      三、促成环节教学尝试
      “促成”环节是产出导向法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贯彻“用中学、学中用”的关键环节。在此阶段,所有的课堂教学活动都围绕着输出任务的需求展开,课文已不再是“中心”,而成为促进过程中的必要条件;“学”的根本目标不在于对语言资料的了解,而在于将其应用于实践,从而服务于产出任务。这一环节是教学中最难的部分,也是教师经常忽视的一部分。在“促成”阶段,教师可以把课堂分成三部分,每部分大约1.5课时,把重点放在观点、语言和篇章的结构上,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全面地学习语言,构建语篇结构图,从而实现产出任务。下面以怎样使学生顺利地完成一篇议论文为例进行分析。

    gzslib20221201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