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属性
  • 刊物名称:校园英语
  • 国内刊号:CN 13-1298/G4
  • 国际刊号:ISSN 1009-6426
  • 邮发代号: 18-116
  • 数据库收录:中国知网
  • 投稿邮箱:
      bianji@xiaoyuanyingyu.com
  • 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7303 点击:

      摘 要:作为五项技能之一,听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新高考背景下,英语听力的比重有增无减。此外,作为高考试卷的第一项题型,学生在该题型的答题情况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答题心态,所以听力在高考中的意义不言而喻。但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听力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受重视程度远低于阅读和写作教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听力教学中并未得到足够重视。目前有很多因素都制约着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诸如词汇量不够大,语音语调不地道,语速跟不上,语法、句型语言知识不扎实等等。鉴于这样的背景,笔者开始尝试探索高中英语视听课教学,希望借此可以探索出一条优化听力教学的路径。
      关键词:高中英语;视听课;路径
      作者简介:杨静怡,常熟市浒浦高级中学。
      一、引言
      英语视听课是一门旨在通过视频等媒介,全方位,多视角地向学生传递语言信息,强化语言输入,加速语言内化,提高交际能力的语言实践课。研究表明,通过视力,人类的信息获取率为33%;通过听力则为11%;而视听课则综合了两者之优点,以其生动多变的画面延长了学习者的兴奋状态,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因此,视听课比单纯的听力课更具语言促学优势。不同于大学有专门的视听课,由于条件限制,视听课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并没有被作为独立的课程开设。但是,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高中英语视听课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本文将以笔者在2021年苏州市(常熟)中学骨干教师培训成果展示活动中开设的视听课“Urban Challenges”为例,探讨教师如何从精选素材、巧设练习、提高学生参与度和评价反思四个方面优化英语视听课。
      二、优化路径
      (一)精选素材
      明确教学目的是开展视听课的前提,适合的素材是保证视听课成功的必要条件。视听素材是英语视听课的实践载体,高质量的材料能够为学习者营造逼真的英语语言环境,有助于学习者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习得地道表达、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选择一则或多则具有内部关联的视听材料。材料可以是时长较长的英文原版电影、纪录片、比赛解说等,也可以是几分钟的短视频或短新闻。只要兼具趣味性、时代性、教育性及符合高中学生英语实际水平的材料都可以成为上佳的视听素材。
      教师在平时可多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熟悉特定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能力等特点,首选趣味性较浓的视听材料。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由此可见,,兴趣是保障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维持学习者兴趣的最好方法就是选择能够激发他们兴趣和调动学习积极性的资料,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外,视听内容不能是过时的材料,最好是具有较强时代感的素材。材料中反映的现实过于落后或过于超前都会影响学生听力积极性。听力材料还应承载育人的功能。甄选的材料应能够体现“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如励志向上的名人纪录片或能够彰显奥林匹克精神的比赛等,不恰当的视听材料不仅毫无意义而且可能会使可塑期的学生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视听素材应难度适中或呈现一定的梯度,但是必须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内容过难和过易都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虽然高中学生有数年的英语学习积累,但在应试背景下,学生口语基础薄弱,词汇量和口语熟练程度是不成正比的。即便学生会读、会写单词,但还是无法在口语交际中轻松输出这些词汇。因此,教师在选材时,必须综合权衡材料的内容、语速等。一般情况下,教师应选择有标准英美原声朗读的视听材料,主播的发音应尽量清晰、语言优美、用词准确。为了帮助学生课后巩固,教师还应考虑材料是否有配套辅助文本。
      表1是笔者在执教“Urban Challenges”时的选材及其依据。
      (二)巧设练习
      教师对所选素材的加工处理对于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作用。想让学生对一堂视听课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除了选择让学生兴趣盎然的语言材料,授课老师还需积极探索有效的听力教学模式,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应打破传统视听课教学的固有套路,通过积极充分的课前准备,在对素材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对其做出取舍、加工和编排,使素材物尽其用,达到最优化处理。确保课堂设计既能锻炼学生的听说等的语言能力,还能够提升知识面和相关的学习技能。这要求教师依托所选教学材料设置恰当的有梯度的配套练习题,并且以充满魅力的教学方式向学生展示英语的语言魅力,帮助学生去领会英语语言背后的各种内涵。
      因此,教师在视听课上应有所突破,在传统听力课的基础上就训练方式进行适当变革,如丰富练习形式。如教师可以按照听前、听中和听后三大块进行分开设置。听前预测、交代背景知识;听中可以设置脑力风暴、单选、正误判断、简答题、完成图表、改错、绘制时间线、填空、连线等练习;听后复述、讨论、采访、总结、写作等都是比较常见的安排。适当增加课堂小组活动,还可以增加角色扮演、听歌填歌词甚至游戏等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这些都是非常有益的尝试。
      笔者“Urban Challenges”一课的教学设计见表2。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其表现出来的情绪、态度等情感因素与他们对视听材料的理解密切联系。因此教师应做好课前热身训练,铺垫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其学习动机,缓解学生的课堂紧张感,這些都有利于提高他们参与任务活动的积极性。在本课中,笔者首先利用视频进行暖场,同时渗透课堂背景知识。然后分别对Venice、Singapore、New York三座城市的视听材料按照Before -viewing, While -viewing,After -viewing的顺序处理,环环相扣。并且结合材料特点,设置脑力风暴、选择题、填空题、判断正误等难度适中的练习。为了避免长时间播放材料而导致冷场,笔者将部分材料进行了“瘦身”或再创造,有些材料只听一遍。反馈的方式也有别于传统听力课堂上的校对答案。笔者将听力文本打印到小纸条上,让那些回答错误的学生大声朗读文本,并再次做出判断。为了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在听的过程中笔者给学生提供了各种“支架”,如字幕、图片等。最重要的是教师课前预测学生回答,提前备好引导词、反馈词等,避免冷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