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anji@xiaoyuanyingyu.com
摘 要:学生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学习效率不高是目前中职英语教师普遍面临的严峻问题。基于这一现象,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将音乐、绘画、电影、诗歌、名人名言、摄影等元素融入英语课堂。实践证明,这样做可以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笔者对多艺术元素融入英语课堂的路径也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对中职英语教学有所启示。
关键词:艺术元素;学习兴趣;英语教学
一、研究意义
目前中职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普遍兴趣不高,传统英语教学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满足不同学习风格学生的差异化需求。《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2020年版)》指出,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经歷、学习动机、学习兴趣、语言水平和学习能力,有效整合课程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让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体验学习的快乐,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Heath与Caillier指出,艺术融合可以丰富并提升教学效果。Catterall指出,深层次的艺术融合与学生后期的学术表现呈正相关性。韩秀娟提出,以语篇为载体的诗歌欣赏与创作,可以发展学生的文化品格和思维品质。李朝侠认为,简笔画呈现出来的情境是最能引起学生内心共鸣的一种手段。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于艺术元素融入英语课堂给予了肯定,但是笔者发现,国内研究者的研究方向主要聚焦在一种艺术元素对英语教学的影响,而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多艺术形式融入课堂适切性更好,可以很好地兼顾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笔者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尝试在中职英语课堂中融入多艺术元素,如音乐、戏剧、电影、绘画、诗歌摄影等,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以及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二、概念界定
艺术的词源学含义就是“技巧”“技艺”,是指人的一切显示出一定技巧或技艺的活动及其产品。狭义的艺术是指审美艺术或纯艺术中的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的主要品种,包括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电影、诗歌等。本文所讨论的艺术元素即来自于狭义的艺术范畴。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实践研究的模式,辅以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案例研究的方法,通过艺术元素融入英语课堂的教学实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有所提升,获取相关研究数据,分析研究结果,开发丰富的多艺术元素融入课堂的教学路径。
四、研究问题与结果分析
问题一:多艺术元素融入的课堂教学与传统英语课堂教学相比,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有效激发?
从前测问卷结果可以得出,在实验班中,对英语学习有兴趣的学生占比为48%,对英语学习兴趣一般的学生占比为44%;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占比为8%。而在实验一年后,对实验班学生再次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对英语学习有兴趣的学生已经占65%,比一年前增长了17%,对英语学习完全没有兴趣的学生已经消失。综上所述,多艺术元素融入英语课堂的实践成功地提升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问题二:如何通过将艺术元素融入英语课堂,提升中职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大量的实践,笔者发现各种艺术元素融入英语课堂的有效方式不尽相同。通过不断的反思与总结,笔者根据不同艺术元素的特点,总结出以下目标达成度高且受学生的欢迎的融入方式。
(一)诗歌
诗歌具有强烈的思想感情、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旋律,有利于帮助学生培养语感,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例如,笔者通过英文诗歌April Clouds教授系动词时,以诗歌内容为背景,通过“朗读+表演”的方式快速帮助学生熟悉整首诗歌后,引导学生借助系动词turn对诗歌所隐含的天气变化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完成感知、发现系动词的任务,为运用系动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又如,在学习关于动物主题的内容后,笔者要求学生写一首5句话的英语小诗,要求第一句中有一个名词,第二句中有四个形容词,第三句中有一个动作,第四句中有你对这个名词的感受,第五句中有一个名词。教师可以给学生作出示范,如 Tiger:Fierce,, fast, yellow and black;Goes out hunting daily;Makes me scared to the bone;Tiger。将适合学生认知以及语言水平的诗歌作为语法或者词汇学习的载体,或者请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有助于巩固语法或者词汇,促进英语表达能力以及高阶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谚语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一个民族的天才、智慧和精神寓于它的谚语之中。”谚语富含哲理,深受学生欢迎。
笔者发现,在词汇、语法课上,学生对谚语的记忆情况要远远好于一般例句。例如,在课堂中使用 “Anyone who plays with fire gets burnt;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等教定语从句,使用“If you can dream it, you can do it;Time moves for us even if we don't move;Wherever you go, go with all your heart”等教不同类型的状语从句,使用 “Spare the rod,spoil the child;Too 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等教词汇。
笔者同时发现,通过谚语进行文化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感知文化差异也非常有效。例如,笔者在讲完课文《我的宠物》后,适时引入英语谚语 “Love me, love my dog; Every dog has his day”。在中国文化中,大多数与狗相关的成语和谚语都带有贬义色彩,如鸡飞狗跳、狗眼看人低等。通过巧妙引入能反映中西方文化对比的谚语,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体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三)戏剧
相关推荐
[李书婧] 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思想性及艺术性
[白宗刚] 浅析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现状与竞争优势分析
[王瑞] 论新时期班主任的工作艺术
[周凤] “90后”艺术类大学生人际关系分析与对策研究
[朱斌宾] 刍议古文物三维艺术造型数字展示设计
[曹瑞瑞]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竞争元素构建与实践
[李富娜 杨林伟] 艺术设计类教学中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分析
[李润] 城市园林中环境艺术的应用探析
[杨光] 将博物馆展览“探索式”传播模式融入学校教育体系的实
[布仁吉日嘎拉] 浅谈班主任工作的艺术
[彭立嵘 廖文娜] 高校舞蹈教学与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探析
[彭晓美 陈霞芳] 人文化与专业化融入中职晚自习模式管理的探索
[徐增鎏 许溪] 基于存续传统文化与活化创意教育 初探高等艺术院校育
[毛新华] 中国艺术品市场营销分析
[郜歌] 探讨艺术职业教育中赏析类课程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