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属性
tougao@xiaoyuanyingyu.com
推荐阅读
2023-04-12 所属栏目:优秀论文 点击:
摘 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指出,大学生英语能力测试的目标是构建形成性测试与终结性测试相结合的综合测试体系。把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评价体系中,需要兼顾形成性测试与终结性测试。通过互联网,教师可以把包含思政元素的评价体系贯穿于教学过程,通过讨论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评价体系的融合策略,有助于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英语;评价体系;融合;策略
作者简介:黄冰冰(1982-),女,广东湛江人,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教学法。
一、前言
高校要充分合理利用课堂教学渠道,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想课的协同效应。 课程思政是指一种创新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方式,它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观念的禁锢,既创新教学载体,又拓展教学内容,通过发掘并有机融合其他课程中隐藏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
“互联网+”中的“+”指的是不同行业领域之间的交融,既包括虚拟、物用、智慧相互间的交融,又包括精神结构、物质结构相互间的交融。在经历了2020年初疫情期间网课后,大学英语教学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开展已是常态,把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评价体系中,借助“互联网+”背景以数据的形式实现。本文旨在依托“互联网+”,在形成性评价与产出导向法观照下, 探究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评价体系的融合策略。
二、形成性评价与产出导向法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指出,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业评价与测试包含于大学英语课程综合评价中;大学生英语能力测试的目标是构建形成性测试与终结性测试相结合的综合测试体系。
当前,对学生大学英语课程学业的评价多为终结性评价,如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试通过率和期末考试成绩等。这一评价方式相较于形成性评价而言更为便捷,而形成性评价则相对更多耗费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已为大学英语教师指明了方向,便是倡导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一)形成性评价能呈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思政教育成效
根据评价对教育教学的功效与价值,教学评价大致可划分两大类,即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所谓形成性评价,即教师通过观察教学方案以及教学过程,分析和研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对相关问题采取措施或制订方案进行调整,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而终结性评价主要是指教师针对已完成的教学活动的结果和效益进行评价,如高校常见的闭卷考试就是典型的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能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关注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人品格和能力。因此,形成性评价更适合检验语言学习过程中思政教育所产出的效果,这是终结性评价无法实现的。目前众多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对学生的评价多采用终结性评价,其无法较好地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内容教学成效的反馈服务。因此,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学需要,对学生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内容学习的评价,可由形成性评价体现,而产出导向法能用于指导这个过程。
(二)产出导向法观照下的导向作用
文秋芳教授于2008年针对英语专业课程改革提出的“输出驱动假设”后发展成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简称POA),它包括教学理论、教学假设、以教师为中介的教学流程。产出导向法拥有一套完成的理论体系,从以“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全人教育说”为主的教学理念到以“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性学习”为主的教学假设,再到以“驱动”“促成”“评价”为主的教学流程。其可以应用于包含思政教育的所有课程教学中,以产出学科知识和思政教育为驱动,促成全人教育,以评价为导向,引導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
三、混合式教学与大学英语评价体系的融合策略
借助互联网技术和各大学习平台,我们可以实现线上加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尤其是2020年初的特殊时期,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应用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把思政内容融合在评价体系中,并借助互联网技术的辅助,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思政教育水平在理论上能达到同时提升的效果。已有高校开展了这方面的实践,如黄佰宏所在的浙江理工大学于2017年起实施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问卷调查、学生访谈和大学英语三、四级考试通过率都表明,适量的课程思政对大学英语教学具有比较明显的促进作用。故此,以产出导向法为理论指导, 形成性评价为主要导向,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可通过以下策略融合于大学英语评价体系中。
(一)融合在作业评分的比重中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把与本课有关的思政教育元素融于作业内容中,并明确该专项内容在作业评分中的比重。比重的数值范围由教师根据教学产出要求制订,可以保持在一个固定值,也可以根据每次作业内容的不同而变化。以《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第五版第一册第三单元“Travel”为例,该单元的思政教育目标可设定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起到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该单元6个课时的作业环节中,可设定思政内容评分占比为30%。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作业产出来判断其成果能获得该专项比分的多少。相对于每次思政内容比重的调整,把比重设置为一个固定值更便于教师操作,也有利于学生适应新的评价标准。
为减少教师工作量,该项评分也可以用学生互评的形成实现,这样能提高学生参与评价过程的程度,促进其承担评价主体的角色,同时加深对本环节思政内容的学习,一举多得。在学生互评过程中,教师要提供相应的辅助,指导学生理解思政内容的评价标准。教师可充分利用教学平台,提前录制讲解视频,让学生在互评环节得以及时指导。甚至,可让学生设定思政教育成效在作业评分中的比重,让他们充分掌握这方面评价的主动权,提高学习思政内容的兴趣。
(二)融合在完成学习任务形式中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英语;评价体系;融合;策略
作者简介:黄冰冰(1982-),女,广东湛江人,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教学法。
一、前言
高校要充分合理利用课堂教学渠道,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想课的协同效应。 课程思政是指一种创新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方式,它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观念的禁锢,既创新教学载体,又拓展教学内容,通过发掘并有机融合其他课程中隐藏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
“互联网+”中的“+”指的是不同行业领域之间的交融,既包括虚拟、物用、智慧相互间的交融,又包括精神结构、物质结构相互间的交融。在经历了2020年初疫情期间网课后,大学英语教学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开展已是常态,把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评价体系中,借助“互联网+”背景以数据的形式实现。本文旨在依托“互联网+”,在形成性评价与产出导向法观照下, 探究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评价体系的融合策略。
二、形成性评价与产出导向法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指出,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业评价与测试包含于大学英语课程综合评价中;大学生英语能力测试的目标是构建形成性测试与终结性测试相结合的综合测试体系。
当前,对学生大学英语课程学业的评价多为终结性评价,如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试通过率和期末考试成绩等。这一评价方式相较于形成性评价而言更为便捷,而形成性评价则相对更多耗费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已为大学英语教师指明了方向,便是倡导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一)形成性评价能呈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思政教育成效
根据评价对教育教学的功效与价值,教学评价大致可划分两大类,即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所谓形成性评价,即教师通过观察教学方案以及教学过程,分析和研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对相关问题采取措施或制订方案进行调整,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而终结性评价主要是指教师针对已完成的教学活动的结果和效益进行评价,如高校常见的闭卷考试就是典型的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能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关注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人品格和能力。因此,形成性评价更适合检验语言学习过程中思政教育所产出的效果,这是终结性评价无法实现的。目前众多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对学生的评价多采用终结性评价,其无法较好地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内容教学成效的反馈服务。因此,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学需要,对学生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内容学习的评价,可由形成性评价体现,而产出导向法能用于指导这个过程。
(二)产出导向法观照下的导向作用
文秋芳教授于2008年针对英语专业课程改革提出的“输出驱动假设”后发展成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简称POA),它包括教学理论、教学假设、以教师为中介的教学流程。产出导向法拥有一套完成的理论体系,从以“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全人教育说”为主的教学理念到以“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性学习”为主的教学假设,再到以“驱动”“促成”“评价”为主的教学流程。其可以应用于包含思政教育的所有课程教学中,以产出学科知识和思政教育为驱动,促成全人教育,以评价为导向,引導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
三、混合式教学与大学英语评价体系的融合策略
借助互联网技术和各大学习平台,我们可以实现线上加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尤其是2020年初的特殊时期,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应用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把思政内容融合在评价体系中,并借助互联网技术的辅助,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思政教育水平在理论上能达到同时提升的效果。已有高校开展了这方面的实践,如黄佰宏所在的浙江理工大学于2017年起实施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问卷调查、学生访谈和大学英语三、四级考试通过率都表明,适量的课程思政对大学英语教学具有比较明显的促进作用。故此,以产出导向法为理论指导, 形成性评价为主要导向,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可通过以下策略融合于大学英语评价体系中。
(一)融合在作业评分的比重中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把与本课有关的思政教育元素融于作业内容中,并明确该专项内容在作业评分中的比重。比重的数值范围由教师根据教学产出要求制订,可以保持在一个固定值,也可以根据每次作业内容的不同而变化。以《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第五版第一册第三单元“Travel”为例,该单元的思政教育目标可设定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起到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该单元6个课时的作业环节中,可设定思政内容评分占比为30%。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作业产出来判断其成果能获得该专项比分的多少。相对于每次思政内容比重的调整,把比重设置为一个固定值更便于教师操作,也有利于学生适应新的评价标准。
为减少教师工作量,该项评分也可以用学生互评的形成实现,这样能提高学生参与评价过程的程度,促进其承担评价主体的角色,同时加深对本环节思政内容的学习,一举多得。在学生互评过程中,教师要提供相应的辅助,指导学生理解思政内容的评价标准。教师可充分利用教学平台,提前录制讲解视频,让学生在互评环节得以及时指导。甚至,可让学生设定思政教育成效在作业评分中的比重,让他们充分掌握这方面评价的主动权,提高学习思政内容的兴趣。
(二)融合在完成学习任务形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