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属性
  • 刊物名称:校园英语
  • 国内刊号:CN 13-1298/G4
  • 国际刊号:ISSN 1009-6426
  • 邮发代号: 18-116
  • 数据库收录:中国知网
  • 投稿邮箱:
      bianji@xiaoyuanyingyu.com
  • 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6345 点击:
      摘 要: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法,更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特征的体现。在隐喻翻译中,由于存在技术上的间接性与文化上的不可译性,使如何保留源语中的隐喻特征成为一大翻译问题。本文从文化差异性的角度出发,浅析文化语境与隐喻之间的关系,通过多角度的实例分析和探讨,归纳总结出在不同文化语境下隐喻翻译中对隐喻特征的保持策略。
      关键词:隐喻;文化差异性;文化语境;翻译策略
      作者简介:李若恒,徐未艾,沈阳化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自1980年拉科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合作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出版以来,对隐喻翻译的研究不只关注语言符号的转换问题,更着重于对文化、认知等方面概念的探究。
      隐喻由本体(tenor)、喻体(vehicle)和喻底(ground)组成,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有时在双语中无法找到相对应的喻体,因此要利用好喻底特征,使翻译尽可能让译文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一样的理解与感受。为了在翻译中最大限度地保持隐喻特征,本文将从隐喻翻译中喻体的文化关联性和喻体的缺失弥补性两大方向对隐喻翻译策略的选择进行分析、举例和归纳总结。
      一、喻体的文化关联性翻译策略
      在翻译过程中,应尽可能地找到原文文本和目标语在文化上的相关性,根据这种文化关联性选择对应的翻译策略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同时保留语言形式和神韵特色。
      (一)利用直译策略“保喻保义”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认为:人类类似的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决定了人类能够相互理解。虽然语言文化背景具有差异性,但它们同时还存在诸多相似之处。源语作者和读者与译文读者对同一事物可以产生同样的联想和认知,因此,译者可以采用直译法根据其字面意义直接进行隐喻翻译,这既能保留喻体的表达形式,又能体现文化特征和意义。下面是用直译法翻译隐喻的例子:
      源语1:the cold within him froze his old features, nipped his pointed nose, shrived his chest, stiffened his gait, made his eyes red, his thin lips blue, and spoke out shrewdly in his grating voice...no warmth could warm, no wintry weather chill him.
      译文:他内里冰冷,冻伤了他坚挺的鼻子,冻皱了他的双颊,冻僵了他的步伐,使他双眼通红,薄唇发紫,声音刺耳说出冷冰冰的话语……没有温情能温暖他,也没有严冬能冻坏他。
      这段话出自狄更斯的小说《圣诞颂歌》。这里通过隐喻手法描写人物的身体各处的“冻”,表现出他极度冷漠的气质特点。在中文中,“冰冷”“冻”等词语与英语文化一样,既可以表示客观的寒冷、冰凉的意思,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性格、情感氛围等,因此,在翻譯这段文字时可运用直译把它通顺地“复刻”出来,保留原文的本体和喻体,清晰传达出作者意图,而读者也能更好地体会原文的文字魅力。
      源语2:在西方大学的校园里,咖啡是粘合剂,把本来较为疏远的人际关系,稍稍拉近一点;同时,在西方大学的校园里,咖啡也是学术的润滑剂,一杯接一杯的咖啡,让学术的齿轮运行良好。
      译文:In the campus of western universities, coffee is the glue, which draws people closer and meanwhile, coffee is the lubricant that enables the academic gears to operate well.
      直译法的重点在于优先考虑保留原文中的文本形象,在这个隐喻句中,“咖啡”和人际交往、咖啡和提神醒脑以及促进学习工作的关系也为译文读者所知晓,所以可保留性地将本体“咖啡”和喻体“粘合剂”与“润滑剂”直译出来,这样译文读者可以和原文读者获得最高相似度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此外,还有例如“to shed crocodile tears”以前被翻作“猫哭耗子假慈悲”,现在则翻译为“鳄鱼的眼泪”;“pandora's box”以前被翻译为“灾祸的根源”,而现在已经直接翻译成了“潘多拉的魔盒”;以及“to throw an egg against a rock”, 这一源句有自不量力、贸然行动的意思,但若翻译成“自不量力”,就有损于喻体的形象特征,而根据其字面意思可以对应翻译为“以卵击石”。这些情况下,直译使译文既通俗又传神,而目标语读者对其形式和内涵也都一目了然,甚至译文读者不仅能一眼明了其内涵,在译入语中它们也早已被广泛使用。这也体现了直译在语言文化交流中的促进作用。当然,直译的前提条件是目标语和原文文本在文化背景上具有相似性,或是译文读者能真正接受和理解的“异化”说法,否则如果二者差异性过大,甚至妨碍了译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就应考虑其他的翻译方法。
      (二)利用归化策略“换喻保义”
      由于各民族存在不同的文化起源、发展和变迁,因此对同一事物的原型塑造和认知有所不同,隐喻表达也就不尽相同。此时在隐喻翻译中双语拥有相同的“本体”,却很难在目标语中找到相同的“喻体”,为了保留喻义,需要利用归化翻译策略,在目标语文化中找到与之意义相对应的“喻体”进行配套翻译。例如:
      源语1:As cunning a dead pig.
      译文1:狡猾如狐狸。
      源语2:A lion in the way.
      译文2:拦路虎。
      在中文中的大多数语境下,“狐狸”就是“狡猾奸诈”的代名词,因此在例1描述奸狡这一特性时,译者自然用“狐狸”替换了“dead pig”来进行“换喻套译”。在例2中,中文里人们长期以来已经习惯形容做某事时遇到的障碍为“拦路虎”,若翻译为“拦路狮”,中文读者只会觉得难以理解;而反过来若英文翻译为“A tiger in the way”,英文读者也会感到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