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 字数:7595 点击: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凸显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效率,就要针对教学方法、措施等方面进行不断优化与创新。现如今,越来越多新型的教学方法被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高了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问题引导法与情境激发法就是其中备受师生欢迎的教学方法,通过这些教学方法,教师能够给予学生思维和情绪上的刺激和引导。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小学生而言,数学学科知识的理论性、逻辑性较强,且知识较为枯燥,学生很难将注意力集中于数学课堂。鉴于此,数学教师借助问题,适时地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境中的故事承载数学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数学知识输入存在的枯燥性。文章从激励学生学习、思考和知识输出的三个环节入手,探究以问题情境激励学生学习的有效策略,以期与各位小学数学教师就问题的提出、情境的创设、故事的融入和知识的渗透展开交流。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设置;问题情境;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35-0063-06
  
  2019年6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重视情境教学”,情境化教学在各个学段、各学科教学课堂得到全面推广。在小学阶段,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存在本质差异性,即使逻辑性是各学科的共同点,数学学科與其他学科的逻辑理解和分析的程度和难度也不同。根据数学的逻辑性、空间性的特点,学生的思维能力将直接决定其最终的学习效果。问题是数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的主要手段,在数学教学环节最为常用,是数学课堂的灵魂。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全神贯注地参与、思考和学习,是小学数学教师研究的主要问题,笔者作为从教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师,逐步探索出一条问题情境法的有效教学路径,以下将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基于现阶段教育界对问题情境法的研究背景,在分析问题情境教学价值的基础上,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一、 研究背景
  “问题”在教学中的应用起源于公元前800年,由著名学者苏格拉底提出“产婆术”,问题开始在教学环节得到广泛应用。苏格拉底倡导谈话式的教学方法,即教师与学生建立对话、交谈关系,在师生交谈的过程中,教师可围绕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思考并获得答案,以问题思考和回答的方式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方法。经过西方教育界和哲学界的研究和发展,如柏拉图、布鲁纳等的应用、研究和发展,“产婆术”的内涵和应用形式得到不断更新和发展,问题教学法愈发成熟。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的“相机教学”教育理论,问题情境的概念雏形已经出现,在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放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方面发挥着一定作用,能基于特定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其具有的启发性自古至今被认可。问题情境教学法在我国教育界长期以来停留在理论层面的研究,在实践层面的研究成果较少。问题情境法在正式进入我国的教学课堂,源于李吉林老师的推动,其作为问题情境法教学实践的先行者,从情境教学法的意义出发,突出该教学法在促进学生知识接收、脑内加工和知识输出不同学习环节的重要性,推进以问题为内在的情境教学法在教育界广泛应用。自此,我国教育学者开始对问题情境法展开深入研究,在21世纪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这一教学法的内涵不断被丰富,应用方法和流程得到更新和完善。近几年,在“问题情境法的教学实践”研究领域,邓靖武老师的研究成果较为显著,明确了问题情境教学法在教学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过多、过碎、过杂”,认为“问题情境存在过多、过碎、过杂的现象,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应“以大情境统领课堂”,摆脱情境碎片化的教学限制。
  从教育界研究视野扩展到国家支持视野,2019年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印发的《意见》强调情境教学的重要性,推动各学段、各学科教师积极运用情境教学法、探索构建问题情境的教学路径,从国家层面提出教育方针和政策,推动问题情境法植入我国教育界的土壤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有意义的学习一定要把数学内容放在真实且有兴趣的情境中”,要求教师要促进学生理解数学语言,并将其转化为生活中常用的语言,思考伴随于语言转化全程,逐步具备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综合能力。
  在国内外漫长的历史研究过程中,问题情境教学法的内涵愈发明确,概念界定愈发科学。历史进程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为小学数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提供了案例支持和经验支持。同时,我国教育界和国家层面上的方针政策,也推动小学数学教师从“知识搬运工”的身份摆脱出来,扮演好学生学习路上的陪伴者、合伙人等角色,与学生一同学习成长。
  二、 小学数学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的价值与功能
  问题是学生思考的引导要素,是学科教学的灵魂。小学数学教师抓住问题这一灵魂,以数学知识为基础,设置合理的数学问题,促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思考,具体的情境能与小学生受到兴趣驱使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点相契合。教师在数学教学课堂以问题为内核创设情境,能有效启发学生加工和思考知识,将知识转化、储备到学生的知识体系和网络中。《课堂教学原理与方法》的作者周成海在书中认为,“学生在学习环节面临的问题和存在的困惑是‘有目的但不知道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小学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认知困境、心理困境、数学学习困境中摆脱出来,就要认识到问题情境的功能,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思考。
  (一)符合学生兴趣特点,促进主动学习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通常关联生活素材,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将问题渗透其中,或以游戏为载体,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解读、分析和思考问题。对小学生而言,基于实际情境的游戏,与其兴趣特点相契合,能激励学生参与课堂、分析和思考问题。对小学各个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可知,年龄越小的学生,其知识输入越容易受到个人兴趣的影响。教师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呈现数学知识,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学生的知识输入效果更好;同时,教师融合数学知识设计教学游戏,能为学生提供新的游戏形式,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将教学游戏植入其日常娱乐环节,实现课堂、课下的相互关联,在主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以潜在的形式强化知识掌握程度,主动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