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茵玲 字数:4755 点击:

【摘要】在新课程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认知水平等差异性特点,结合教材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形成文本对话阅读意识,通过层进性阅读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围绕培养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层进性阅读能力展开讨论,运用多样化的策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文本对话;层进性阅读;小学语文

对话以字面意思解释,是两个或两个人以上进行交谈,在交谈中获得相应的信息。将对话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与教材对话的能力,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融入语文课文中与人物对话,进而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此外,学生与教师和学生间的对话,也是开展层进性阅读的有效途径,在对话中掌握语文意识,并且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阅读内涵。

一、文本对话层进性阅读教学原则

(一)平等性。小学语文开展对话式教学,要求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学生树立为课堂的主体,与学生建立尊重、信任以及平等的关系,让学生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深入的对话,在交流中教师既能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实际情况优化教学内容,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层进性。层进性原则是遵循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对话阅读中,教师应设置层进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提高阅读能力。

(三)实践性。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对话层进性阅读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意识,使学生重视阅读能力的锻炼,在阅读中深入剖析教材中蕴含的人文精髓,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多元性。在文本对话层进性阅读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等多元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以教材中作者、人物等角色进行对话,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进行阅读学习。

二、文本对话层进性阅读教学策略

(一)学生与教科书对话。在文本对话层进性阅读教学中,最为基础的对话方式,是学生与教科书的对话。教师要求学生与教科书对话,首先应明确阅读目标,如认识生字、理解阅读大意等,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阅读,一方面学生在阅读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另一方面为后续的阅读教学做好准备。在学生与教科书对话过程中,学生阅读和理解作品,是将学生与作者建立对话的关系,让学生在阅读中逐渐了解文本内容,在对话中相互了解。

例如,在讲解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青蛙写诗》一文时,学生在阅读时,将课文中的描写情境开展对话,使学生作为池塘中的荷花与青蛙对话,在对话中体会雨点儿、小蝌蚪、水泡泡等字词的使用,以便学生体会到青蛙在大自然写诗的奇妙感觉。

(二)学生与教师及同学对话。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在对话中认真倾听学生内心表达的情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在课堂上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使课堂更加活跃,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阅读学习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对话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完成教师设定的任务后,形成统一的意见,在课堂上与其他小组交流,此时其他小组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促进学生间的对话,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增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教学地位。

例如,在讲解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端午粽》一文时,本篇课文选自作家屠再华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以儿童的视角生动形象地介绍粽子的样子、味道,以及粽子的由来。教师组织学生建立交流小组,深入阅读教材内容,在阅读中找出描写颜色的叠词,初步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和由来。学生初步阅读后,结合自己在端午节中的体会,在交流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创设文本对话情境。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许多教材内容都蕴含丰富的描写方法,教师应创设文本对话情境,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感知描写声音、颜色以及形状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的精力集中在文本对话中。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文本对话,会对描写方法的运用产生疑问,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咏柳》古诗中,“万条垂下绿丝绦”,绦转变为现代的意思,代表用丝编织成的绳带,比喻柳条如绳带一样稠密,在“二月春风似剪刀”中,将二月的春风比作剪刀,形容春风如同一把剪刀,裁剪春天中的万物。在文本对话情境中,学生会领略到春天自然景物的魅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