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环 字数:4368 点击:

【摘要】落实“五育”,既要看到小学生的成长诉求,也要总结小学语文中的显性、隐性育人要素。通过情境塑造、内容联想的方式,渗透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内容,以便凸显语文这门学科的育人价值。此外,还要基于智育优先的现实情况,在实际教学中创新方法,以贴合学生认知的角度,选择和使用教育资源,教师要在实际教学过程里,拓宽语文教学的维度,更好地落实“五育融合”教育观念。

【关键词】五育;小学语文;育人功能

引言

选择、提取教材中可用的育人元素,并通过问题引导、案例分析的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印象,提高语文教学的成效,确保这门学科的育人效果。同时,语文教师要以素质培养、价值观塑造为核心,通过提高教育影响力的方式,助力学生的成长。具体而言,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确定教育主题的方式,进行知识分享,拓宽语文课堂的深度、广度。同时,也要配合趣味性活动,引导学生们的参与,使学生们的学习体验感越来越好,不仅可以游走于古今知识之间,也可以接触到更多美育、德育方面的教育引导。

一、品味艺术形象,落实审美教育

语文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学习古往今来的文化知识,还要通过师生互动、辩证思考的方式,与我国传统文化精粹“对话”,理解和内化我国儒家、道家文化倡导的思想,也可以使之正确认识到“仁义礼智信”相关的内容。同时,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在知识学习方面有其独特的特点,比如中段、高段小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但往往难于确定具体的学习实践方法,也更喜欢图文结合的授课方式。为了确保语文这门学科的育人功能,落实“五育”理念,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显性、隐性教育内容,为学生渗透正确的学习观、发展观。

案例一:《手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刻意凸显每根手指特点的方式,强化学生们对五指性格的了解,为后续的德育教育工作进行铺垫。其次,语文教师还要通过布置精读课文,并引导学生划出描写手指性格特点语句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感受力,引发学生的审美意识,也完成美育思想的培养。在此基础上,为方便学生理解每个手指的性格特点,教师还要挖掘出描写手指“肯吃苦”“机敏”等特点的语言,提出“假如五个手指是一家人,每个手指代表谁”的问题,以阅读、沟通以及指导为主要形式,尽可能帮助学生将手指与生活中的事物、人物相对应,从而感受到每个人所承担的责任,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德育意识。

二、分析人物形象,加强品德修养

媒体教学、情境教学、合作教学都能给予学生自由探索“角色想象”的条件,在其中,语文教师以鼓励、沟通为主,营造出更加开放的语文课堂,不仅能够确保学生们的学习参与,也能增加学生们的学习体验。同时,为凸显语文这门学科的育人功能,教师还需要尽可能为小学生们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使学生拥有更多阅读、思考、实践写作的机会,在自由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不同人物的品格和处事特点,融合多个领域的内容,提取课本教材中的育人要素。

案例二:《杨氏之子》教学中,在阅读课本内容的过程中,让小学生们自由探索杨氏子的特点,并抓住文中“甚聪惠”这一词汇,引导学生们说出自身对这一词汇的了解。这将减少学生了解杨氏子人物形象的难度,也能给予学生们充分接触文本内容、人物形象的机会,更方便教师引出杨氏子“待人有礼”这一人物特点。除此之外,语文教师可以运用合作教学,依靠小组合作、整体分析的方式,调动每个小组成员的思维和感官,抓住“惠”这一词语,延伸出“惠”不仅指代聪慧,还具有仁爱等意思,使学生们可以感受我国词汇“散发”出的韵味。在此基础上,再回归于课本中探索与品德修养相关内容,将丰富学生对品德修养的认识。

三、组织情境教学,凸显育人功能

围绕实际生活,基于传统节日,进行语文的情境教学,可以增进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的了解,也能发现蕴藏在节日之中的“文化故事”,最终凸显语文这门学科的育人功能,落实“五育并举”理念。在小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学生总会遇到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为了凸显语文这门学科的育人功能,为学生创造文学审美、实际交往以及学习互动的机会,语文教师应根据我国节气、节日的变化,带着学生感受我国文化、传统节日的魅力,丰富学生们的学习体验。

案例三:讲解《猴王出世》内容时,语文教师可以以课本内容作为契机,分别延伸出“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拓宽语文教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让小学生与我国神话体裁故事产生“亲密接触”,也从中塑造出闻桂花香、中秋赏月的情境,使学生可以尝试从不同情境中,获得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的体验,也引导学生们发现我国传统节日,所独有的文化色彩,最终获得感受文化、提升审美能力的机会。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