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丹娜 字数:7122 点击:

[摘要]跨学科作业是在课程统整理念下的一种尝试,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以《骆驼祥子》为范例,探讨该书在整本书阅读中与美术、音乐学科整合的作业设计。通过制作思维导图、人物画像和创编歌词等方式,学生能深化对小说情节、人物和主题的认识,发展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

[关键词]《骆驼祥子》;跨学科作业;核心素养

跨学科作业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语文实践活动中,整合课堂内外、学科学习和学校内外等领域的学习资源,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检验的一种评价方式。这类作业有利于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较好地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的理念,为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骆驼祥子》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名著必读书目。小说以20世纪末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境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表达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基于《骆驼祥子》所反映的生活图景,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揭示的深刻主题,笔者从语文与美术、音乐学科整合的角度,浅谈该书在整本书阅读实践中的相关作业设计。

一、与美术学科整合,发展思维能力

美术学科具有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学生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功能。初中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对美术绘画具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在名著阅读作业中渗透美术学科知识,既能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又能引导他们将文字转化为图像,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骆驼祥子》中,祥子的人物形象和坎坷遭遇是小说的重点内容。为了促进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形象感知和整体把握,笔者布置以下作业:

(一)绘制祥子人生轨迹思维导图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个体学习要经历知觉重组的过程,通常是从一种混沌的模糊状态,转变成一种有意义、有结构的状态。祥子跌宕起伏的一生是底层劳动者在旧中国时代挣扎与堕落的缩影,作者在其中寄寓着社会批判的深意。学生能够梳理出祥子的人生遭遇,也就能够整体把握小说内容。对此,在阅读小说的初始环节,笔者布置“制作祥子人生轨迹思维导图”作业。

本作业主要考察学生梳理故事情节的能力。要解决这个任务,学生需要筛选重要情节:祥子辛苦攒钱买车、人车被大兵抢走、牵走骆驼卖得30大洋、回人和车厂被虎妞引诱、虎妞找上门谎称怀孕、被孙侦探敲诈、虎妞难产办丧事、因夏太太染病、决定找小福子、小福子上吊后彻底绝望、出卖阮明。这些情节背后对应着祥子从希望到失望,从再次希望到再次失望直至彻底绝望的复杂情感。思维导图能够呈现事件的发展与人物的心理变化,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不同事件对祥子的冲击力度,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导致祥子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

通过分析作业情况,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用起伏的曲线或折线来表示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轨迹。在三起三落的基础上,学生还添加了刘四爷车厂、兵营、白房子等地点的图形,展现祥子一生所经历的重要场所。该项作业锻炼了学生的文本梳理能力,激发他们有创意地展现个人阅读成果。不足之处是,学生对祥子人生的终点认识比较模糊,对于三起三落中几个波峰和波谷高低之间的比较缺乏认真思考。因此,在设计本作业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清小说各个章节的基本内容,进而明确祥子人生的起点和终点情况;还可以展示几种高低起伏各不相同的曲线图,促使学生认真揣摩三起之间和三落之间的不同,从而更深入地把握祥子走向堕落的过程。

(二)制作祥子双面人画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基于原有经验和信念主动地建构信息的过程。学生在阅读整本书之后,脑海中对祥子前后期形象的认识应该是各不相同的。为了考察学生对祥子外在形象的准确把握,本文设计此项作业,具体内容是:经历过“三起三落”后,祥子的人生发生很大的变化,他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做事风格和性格品质等方面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请你圈画书中有关祥子前后期表现的外貌、神态等描写,为祥子画一幅双面人画像。

关于祥子前期身心状态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小说的第一章——“脸上身上都带出天真淘气的样子”“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祥子受到多次打击后,从体面要强、朝气蓬勃的憨厚小伙变成好吃懒做、吊儿郎当的“末路鬼”——“耷拉着嘴,唇间叼着支烟卷。有时候也把半截烟放在耳朵上夹着,“心里松懈,身态与神气便吊儿郎当”。学生认真阅读原著后会发现,祥子前后期性格形成巨大反差。他们给祥子画像的过程,也是由文及意,将心中的祥子图式形象化呈现出来的过程。该作业能够激发学生进一步细读文段的兴趣,也能培养学生捕捉关键信息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二、与音乐学科整合,促进审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