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国坚 字数:9468 点击:

[摘要]统编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知识含量大,覆盖面广,普遍反映课时紧张,教师可以通过构建“三观”模式来演义新教材,即宏观感知,实现整体认知;微观探究,突破教学重点;中观升华,孕育家国情怀。通过该模式将教材化“繁”为“简”,完成教学任务;提升“三度”,拓宽知识的宽度,提升思维的深度,升华思维高度。

[关键词]新教材;三关演义;思维能力

教育部统编版教材已经全面投入使用,教材《中外历史纲要》按照时序编排,内容涉及到历史的方方面面,知识含量大,覆盖面广,这既是新教材的一大特点,也是使用该教材的一大难点。《纲要(上)》共10个单元,29课,按照每周2个课时来算,最少也要15个教学周才能完成,加上考试、各种放假的时间,实在是紧张。一线老师叫声一片:“这么多内容,哪里上得完!”

面对困难,抱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与其天天抱怨“课时少、任务多、上不完”,不如潜下心来探寻破解之策。增城区教研室陈洪义老师在我校听课调研时,提出构建“三观”模式来演义新教材,即宏观感知,实现整体认知;微观探究,突破教学重点;中观升华,孕育家国情怀。通过该模式将教材化“繁”为“简”,完成教学任务;提升“三度”,拓宽知识的宽度,提升思维的深度,升华思维高度。本文以“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课为例说明。

一、宏观感知“纲”,“纲”举则目“张”

什么是“纲”?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提网的总绳,比喻事物最主要的部分。

《韩非记·外储说右下》中说到: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万目而后得。则是劳而难,引其纲则鱼已囊矣。意思是说善于撒网的人只要抓住纲绳,不是一个一个地拉开所有的网眼才能捕到鱼,如果要一个一个地拉开所有的网眼才能捕到鱼,那么这样既劳累又难以做到,只要拉住网的纲绳,鱼就已经被兜在网里了。也就是说,处理复杂问题,只要抓住问题本质,就等于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也就像打鱼时抓住了网上的大绳。

新教材之所以叫《纲要》,并非要我们一线老师拉开所有的网眼,讲到教材中的所有知识点,而是要我们先抓住教材的“纲”,而后突出教材的“要”,进而孕育学生的“素养”。

具体到每一课,什么是“纲”?谁来把握“纲”?又如何落实“纲”?

“纲”,事物最主要的部分。一课的“纲”,即该课的主要内容,而非全部内容。

由于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有限,,还达不到把握“纲”的水平,所以需要老师结合课标、教参及相关资料来分析,整合该课的主要内容,实现对该课内容的整体认知。至于形式,则可以采用类似百家讲坛的模式,也可以制作一个微课小视频,时间3-5分钟。

内容整合如下:

经历了近四百年的动荡和分裂之后,中华大地在隋唐两代重归一统。从此,中华帝国进入鼎盛期和成熟期,一气呵成而为唐宋元明清。

这是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隋唐社会宏大的格局,开放的气势,壮阔的场面,为历朝历代所无法比拟。在当时的世界上,中国处在世界发展的前列,是最文明先进、繁荣发达、最富庶强大的国家。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以来的分裂。

隋朝短暂,短短三十八年。它虽短暂,却丰富。营建东都洛阳;开通隋朝大运河,沟通五大水系;进一步推行政治改革,开创三省体制和科举制。

618年,隋炀帝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李渊在长安称帝,唐朝建立。

我们往往把隋朝和唐朝合起来称呼,叫隋唐时期,这不仅仅是因为唐朝取代了隋朝,更是因为唐随隋制。唐朝保留了隋朝很多典章制度,比如科举制,三省体制。应运而起的唐朝继往开来,并将隋朝的制度和成果进一步完善,将中华民族带向又一个繁盛时期。

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知人善用、励精图治,开创“贞观之治”;唐玄宗时期,唐朝进入真正的盛世,在他统治的四十多年中,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艺术、宗教等各方面,中国都迈入了一个巅峰时代,后人称之为“开元盛世”。

唐朝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册封,和亲,会盟等等,  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加强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往,最重要的是促进了中国的民族融合!

唐朝是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开元、天宝年间,中华疆域空前辽阔;经济空前繁荣,出现了“公私仓禀具丰实”的局面;文化艺术群星闪耀,有辉耀诗坛的李白、杜甫等大批诗人,也有划时代的绘画大师,阎立本、吴道子等;还有后世艳称的书法大师颜真卿、张旭等。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读出了“盛唐气象”的意义。然而,即使是盛世,也有繁华落尽的时候,在唐玄宗晚年,各种社会矛盾逐步积累,引发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盛唐的诗篇再也无法唱响。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相争,875年,黄巢领导农民起义,沉重打击唐朝统治。

907年,大将朱温灭唐,此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政权分立时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