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燕 字数:6719 点击:

【摘要】本文针对2022年新高考一卷作文“本手、俗手、妙手”,根据笔者参加高考阅卷工作的真实感受,总结了考生文章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逻辑关系不清、没有联系材料、未吃透关键词、未结合自身感悟。并根据问题提出几个教师如何应对的策略:注重思辨意识训练,帮助学生夯实写作的基础;要宏大叙事也要贴近生活,引导学生跳出急功近利、不接地气、空喊口号的套路。以便于今后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写出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的考场佳作。

【关键词】高考作文;存在问题;应对策略

2022年新高考一卷作文“本手、俗手、妙手”,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培养辩证思维,延续2021年新高考卷命题思路,难度适中。该份作文的命题分析以及下水例文各种媒体资料已颇为详尽丰富,本文不作赘述。高考后,笔者第三次参加广东省高考阅卷工作,负责第23题作文题目的批改。改卷期间,全力以赴,以“为国选才”的责任感认真评阅每一份试卷,体会很深。现整理考生文章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几个教师如何应对的策略,以作小结,便于今后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一、阅卷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一)没辨清楚关系,,讲无稽之理

写作任务中“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考生能通过材料的字面义、内在含意,辨析清楚“本手与妙手”“本手与俗手”之间的辩证关系。即“基础扎实和创新创造的辩证关系”“守正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

“辨清关系”是本次作文的重点、难点,也是学生的主要失分点,不少学生逻辑清晰、文笔顺畅却只能判为二类卷、三类卷,和这一点有很大关系。问题卷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不谈关系,只讲“本手”:如《基础决定成功》《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等文,将材料中的二元关系简单归纳为一元关系,只关注到“本手”,也就是基础的重要性。不提或者只在开头、结尾中提及到“妙手”“俗手”。

2.谈了关系,但关系错误 :如论点“本手为主,妙手为辅”,将两者界定为主次关系;论点“打好本手,同时发挥妙手,也要尽量避免俗手”,将三者界定为并列关系,这都属于对材料中的逻辑关系辨析错误。

而作文材料“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这样的表述,已然将“本手”与“妙手”之间的条件关系界定非常清晰。“基础”是前提,“妙手”是在打好基础的条件下产生的偶然或者必然的结果。“打好基础”这个条件不满足,一味追求“妙手”,只会本末倒置,生出“俗手”。也就是说,立足于平手,行走中纵然无妙手亦可圈可点,而一旦夯基于极处,亦可有神来之妙手。而大凡是只为妙手而生的神奇之手,却往往沦为俗手的败笔。

3.谈了关系,但谈得不透:此类行文能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但或行文逻辑不顺畅,或举例不贴切,或中心不集中。属于找对了核心关系,有一定的思辨意识,但谈得不透彻的情况。

(二)不联系材料,建无木之屋

清代文学家刘大穗说:“譬如大匠操斤,无土木材料,纵有成风尽垩手段,何处设施?”意思说,写文章好比工匠拿着工具,但没有土木材料,即使你有一阵风就可以把墙粉刷好的高超手艺,又向哪里去施展呢?可见材料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写作任务中明确要求“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可是部分同学却偏偏忽视材料,上来就讲大道理,通篇下来“围棋”“三手”只字未提。妄图建无木之屋,实属一大疏漏。

(三)未吃透关键词,将“妙手”误解为“成功”

“本手”,也就是“基础”这个概念相对简单,学生容易辨析,但对“妙手”这一概念的理解却常有偏差,往往将其和“成功”划上等号,如一些考生举例“谷爱凌场下年复一年的训练给她打下扎实基本功,最终取得北京冬奥会两金一银的成功”,这就属于对材料的关键词“妙手”理解不透,从而出现偏差的典型。

何谓“妙手”?回到材料,“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是对这个概念内涵的界定,“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是对这一概念外延的解释。于围棋而言,“妙手”是灵光乍现、出奇制胜,于学习生活而言,“妙手”是熟能生巧、登堂入室,是打好基础,日拱一卒、不期而至的结果。如此说来,上文中的事例如果改为“谷爱凌场下年复一年的训练给她打下扎实基本功,才能在冬奥赛场上实现1620度转体的精妙一跳”,更为恰当。

(四)未贴合自身感悟,空喊口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