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竟成 字数:2680 点击: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政策的发布和深入推进执行以来,小学科学在课堂教学中也逐渐改变传统注重知识讲授,忽略能力培养的教学形式。而是逐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动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式、探究式与合作式的形式进行项目化教学形式设计,帮助学生们真正的在教学中实现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协同发展。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小学科学课堂项目化教学的意义和有效的教学策略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项目化;教学策略

引言:项目化教学形式,是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的发布和执行,逐步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意识等综合能力素养的创新性教学模式。这种形式有效地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和老师的“教”与“学”的关系,以科学的育人价值展现以及明确的项目教学目标、计划和方案等内容设计的形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改变被动式学习模式,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分析和探究能力,全面提升小学科学的育人价值。

一、小学科学课堂项目化教学的意义

小学科学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科学意识、探究能力和学科素养稳步提升和发展的重要学科,应充分结合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已经得到了有效的开发,传统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以课堂讲授式教学为途径、以学科作业和简化式的实验活动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小学生们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理了。所以,学校和老师应积极探索教学形式,转变教学理念,以项目化教学的形式,通过设置明确的项目教学目标,给予学生一定的问题引领和任务驱动,培养学生自主设置项目计划和方案,并整合相关资源进行项目实施和项目成果展现的过程。这种形式,不仅能有效的以探究式、互动式和讨论式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还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全方位的促进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提升,需要得到学校和老师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1]。

二、小学科学课堂项目化教学的策略

(一)明确项目教学目标、预设任务驱动

教学目标是教学内容得以有效开展和实施的根本,需要科学老师结合项目化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明确的树立项目化教学的目标,并且,采取任务驱动的模式,培养学生们根据项目主题,,搜集相关资源和信息,初步制定项目计划和方案。同时,采取小组合作的模式进行详细的分工与合作,落实和执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驱动任务,进而逐步了解和掌握每一个环节的学习重点,从知识、技能和学科素养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地学习和探究。科学老师在此过程中有效地与学生之间转换了角色关系,成为了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和辅助者,帮助小学生完成每一次项目化学习的过程,真正的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2]。

例如:在学习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制作小物品》这一教学内容时,科学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预设“我的艺术品”项目化教学主题。首先,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分别呈现笔筒、折纸、剪纸以及编织等手工制品的制作流程。同时,将同学们分为4-6人/组,确保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参与到项目学习的互动和讨论过程之中,并且,确定项目化教学目标。

1.确保每一个小组和小组成员都能够根据自己所选择的、想要完成的手工制品,完成前期的材料搜集、整理、剪裁和粘贴等工艺和流程。

2.提升小组成员间的团结协作和群策群力的效果。

3.鼓励小组成员、根据所完成的手工制品,进行涂鸦、改装及装饰,以此形式拓展小学生的探究领域,充分发挥小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力,为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和发展做好充足的铺垫和准备。

其次,由小组成员根据老师预先提供的手工制作素材,研究和商讨本组成员的完成计划和责任分工,并进行操作完成。在此过程中有任何疑问都可以随时请教老师。

最后,小组成员完成本组的艺术品之后,派一名小组代表,向大家说一说本组成员是如何分工与合作的?大家分别都做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制作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与困难?以及开发出哪些创新的想法?以此形式,采用项目化的教学策略,在一年级教学中就开始引领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动力,让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氛围和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有效的改善和提升,充分的提升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接下来更高阶段的小学科学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增加生活化的项目活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