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贝贝 字数:2575 点击:

【摘要】传统作业内容统一、辅导单一、评价简单,很大程度上已成为学生的负担。“双减”政策的全面实施不断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小学高年级语文课程加快推进了高效率课堂的构建和高质量作业的设计,通过课堂内外双向并举的改革模式不断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笔者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实践,对优化作业设计,减负增效,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语文;高年级语文;作业设计

引言:

“双减”政策以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减轻学生课后学习负担为主要目标,强调课后作业设计“量”的减少和“质”的提高,要求学生能花尽量少的时间完成课后作业,进而获得更多自主安排时间的机会,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特点开展个性化自主学习,不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以《课标》和“双减”为指引的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高质量设计的实现,教师应深入把握当前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设计的现状,进而创新设计策略,支撑作业教学质量和效率达成理想目标[1]。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本质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作业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设计是作业评价的关键。随着学段升高,作业设计要在识记、理解和应用的基础上加强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为学生发挥创造力提供空间。教师要严格控制作业数量,用少量、优质的作业帮助学生获得典型而深刻的学习体验。而“双减”正是对作业总量、作业时长、睡眠质量、课外辅导等进行严格把控,旨在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因此,在“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需要打破传统形式,需要改革与创新[2]。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

(一)明确学习目标,将课后作业划分

为不同阶段“双减”政策的提出从根本上改变了一线教师作业设计的观点和思路,需根据不同课程的不同阶段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具体可将作业划分成课前、课中、课后三个不同的学习阶段,针对每一个阶段设计指向性更明确的作业,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通过阶段的划分能逐步减轻课后的学习负担,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课前作业主要是指以预习为主题的作业,在此阶段学生的核心目标是初步了解教学内容,为课中学习奠定基础。课中作业是以深化知识点的认知、理解和应用为主要目标,教师可借助于此实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及时检测。课后作业是针对知识的巩固、拓展和提升而设计的作业,突出实践性、探究性的特点。教师根据不同教学阶段的要求设计不同数量和不同难点的作业,达到每个阶段的学习目标[3]。

例如在语文课程《四季之美》的教学过程中,作业就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以学习任务的形式指明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方向。第一阶段,课前作业设计。在课文预习过程中,教师可提前分发微课视频,通过导学案的方式指导学生在课外开展预习活动,在微课视频的指导下阅读课文内容,通过完成导学案中的相应问题大致了解整篇文本的主旨和内涵,同时标记出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以此增强在课堂学习中的学习效率。第二阶段,课中作业设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导学案引导下的预习情况设计课中作业,指引学生按照课文中所描述的顺序介绍四季的不同之美,能够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并用自己的话阐明观点。

(二)课外向课内转化

作业的种类有很多,按照作业完成的时间地点划分可以分成课外类型和课内类型。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下,教师在课堂上分秒必争地传授文化基础性知识,很少留给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但是“双减”政策下可以强调作业向着课内方向转变,,以此降低课外作业总量,达到学业减负的效果。课后习题是当前义务教育期间统编教材中的一种辅助学习部分,一般来说都是单元教学的难点或者是兴趣点。

比如,五年级语文教学期间《白鹭》单元教学中,课后习题的创设可以围绕着“朗读”为中心,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这一单元的教材文本,主要解决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强化学生对这些字词的认知能力;之后要求学生默读这篇课文,引导学生体会白鹭的美,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最后再次朗读课文,主要从文章结构上进行学习。皮亚杰在研究中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有着一定的规律和特定的发展阶段,按照这个理论看,在学习《白鹭》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三次朗读的作业引导学生对这篇课文中陌生知识的学习,从不认识到熟悉,完成整个认知过程。由此可见,小学高年级的语文作业可以将课外作业向着课内教学环节内化,将有难度的课后习题部分引入到课堂中,在教师的指引下完成此类作业,这样的教学效率更高,符合核心素养的培养原则。

(三)结合信息技术,拓展作业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