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麦肖英 字数:2499 点击:

【摘要】随着我国“5G”时代的快速发展,“6G”时代也将会很快到来,这标志着我国现代化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和迅猛发展。网络环境凭借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实现了音视频、文字信息等的储存和管理,实现了计算机的感官信息交流和感官事物呈现。近些年来,网络技术发展迅猛,网络环境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影响相当深远。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创新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当前,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创新已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趋势。因此,探析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创新尤为必要。

【关键词】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创新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持续推进,各学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应用的教学工具更加丰富,可获取的教育资源更加全面优质,对推动各学科教育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新的教育背景下,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对小学科学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科学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综合素养。

一、合理运用网络教学资源

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创新需要教师合理选择和运用网络教学资源,这是最为核心和关键的。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当在深入了解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的基础上,搜集合适的教学资源,并确保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手段的协调。具体而言,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开展前,教师要搜集教学资源,并在教学设计中有效利用这些教学资源,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对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方式进行优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例如,在“磁铁”相关内容的教学过程中,为让学生深刻理解“磁铁”的含义和原理,体会“磁铁”“磁性”等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小学科学教师可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磁铁应用”“磁悬浮”“磁铁原理”的科普视频和“磁铁”的一些实验视频。这些蕴含大量科学特征和可视化的“磁铁”教学资源的呈现,能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激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磁铁的相关学习内容。对此,学校也可以创建信息资源数据库和使用本地网络共享信息资源。

二、融入生活情境,增强探究意识

在小学科学课堂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可以从日常情境入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科学探究情境之中,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深入了解问题的成因,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思维。学生只有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才能产生自主探索的意识。以生活情境作为切入点,教师可以顺利导入科学课堂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观察能力,锻炼学生发现科学、探索科学的能力。比如,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观测天气》单元以气象内容为主,要求学生掌握天气的变化情况与气候现象的成因。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充分感受气象环境对生活的影响,提前准备好学校在不同气候下的照片或视频素材,制作成幻灯片或视频课件给学生播放,让学生通过熟悉的环境感受天气变化带来的影响。然后,带领学生观察授课当天的天气情况,结合课本内容与学习进度向学生提问,或者让学生猜测未来的天气变化等。教师以贴近生活的情境导入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探索热情。

三、通过科学论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部分学生在解答小学科学问题过程中,语言没有逻辑、问题思路不清晰或者解释问题的理论依据不足,这都反映了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较弱。教师必须不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植入创新的“内核”,避免学生形成固定思维,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骨骼”一课中,可以使用“身体的3D分解”,组装和分解一整套骨骼。人类骨骼由206块不同大小和形状的骨骼组成,较为复杂,学生难以自行组装,而使用此应用程序探索骨骼的基本特征,并构建骨骼的一般框架属性,学生就能在探索中自行尝试组装和分解一整套骨骼。另外,学生经常从整体到局部,然后从局部到整体地学习,侧重于应用直观思维,因此在科学课程教学中,可以利用传统媒体展示骨骼模型,并用视听媒体播放幻灯片,提供实物与视频结合的内容给学生提供教学信息,以便学生能够一步一步仔细观察每个部分,然后将每个部分结合起来,,形成人体骨骼的一般形状。这样,从自然现象(表象)出发,就可以探索和认识自然事物的完整性和本质特征,了解人类骨骼的结构,提高科学素养。

四、利用电子书包帮助学生梳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