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边海玲 字数:2497 点击:

【摘要】以实现提质增效为导向,小学语文教学要积极寻求创新改革路径,使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得到支持。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形式为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素养的提升营造条件,以此为社会进步提供优质的创新型人才。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特殊学情,积极对传统陈旧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与主动性、自觉性,进而减轻学生的语文学习负担。本文将对“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因材施教的策略进行分析,以此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针对性。

【关键词】“双减”背景;小学语文;因材施教;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学科的基础性较强,语文学习质量的提升对学生未来良好发展成绩的取得至关重要。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应被广大教育者所重视。面对“双减”政策提质增效的任务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个性化特征与兴趣点所在有清晰把握,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与组织教学活动,将因材施教理念要求落到实处。

1.“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学好语文对小学生来说意义突出。为了更好地传承文化,语文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应被教师和学生重视。而相比其他的语言形式,汉语的复杂性较高。小学生身心发展成熟度有待提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很多困难,如难以辨认相似的汉字、发音不准或用词错误等[1]。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的能力、成长的环境与性格特点各不相同,对语文新知的掌握效率也不一样。因材施教的策略实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效果。因材施教理念因其科学性流传至今,要求教师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运用不同的教育教学策略,最终促使所有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基础上实现进一步发展。而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因材施教理念的落实并不到位。班级所有学生都在教师的统一授课模式下学习,教师的教学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但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很容易产生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不同的学生在专注力、记忆力方面展现的能力水平各不相同,教师“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存在明显缺陷。学生在与自身能力水平不相符的教学内容、策略影响下,很难提升语文学习质量,进而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形成阻碍。为了满足“双减”政策的要求,教师要依据学生不同的发展特点,为学生营造个性化提升空间,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做到高效率学习,掌握重点内容,以此减轻课后学习负担。

2.“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因材施教的策略

2.1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教师要加强对因材施教理念与“双减”政策的研究,通过参加培训讲座、经验交流会等,把握正确的课堂教学方向,并在与同事、领导的交流沟通中实现知识内化和得到更多灵感,为高质量的课堂输出奠定基础[2]。同时,良好的师生相处模式是因材施教教育价值最大化展现的重要保障。在平等、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中,学生可以转变对教师及语文学习的刻板印象,进而以更加投入的状态学习知识、提升技能,在教师布置的个性化任务引导下实现进一步发展。因而教师要积极革新师生观念,不对语文学习基础弱的学生抱有偏见,而应积极探索可以提升其学习兴趣与主动性的方法策略,促进所有学生实现成长蜕变。

2.2把握学生的不同兴趣

教师需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生之间的兴趣差异,以因材施教理念为指导,在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与语文学习之间构建联系,通过正向引导,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与信心,并使学生获得综合能力提升的机会[3]。例如,对于运动素质高而语文学习水平弱的学生,教师可引导其用语言文字描述自己在进行体育运动时的心理状态。学生由于缺少一定的文学知识积累,容易出现“无话可说”或“无词可用”的现象,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使其逐渐增加描述语言的丰富性。随着学生语文学习信心的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水平也将越来越高,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2.3分层设置学习目标与任务

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表现有很大差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有准确把握。教师要结合调查问卷、家访、日常测验与谈话等途径,充分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特性,在此基础上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有针对性的学习目标与任务,更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进入信息化时代,教师要有一定水平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并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优势,提高因材施教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要在认真研读课标要求、深耕教材内容与准确把握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设置分层学习目标,用不同的教学要求来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实现能力提升[4]。例如,学习《暮江吟》时,课前教师要做好学生分层工作,并借助信息化学习平台,将不同的学习目标与任务发送给各层次学生。学生课上更能集中注意力,高效率完成属于自己的任务目标。语文基础较弱的学生要做到背诵全诗和准确默写,并对全诗表达的情感有基本认知;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要根据诗词描绘的景象进行短文写作;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发挥自身发散思维能力,完成诗词创作任务。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