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航敏 陈蕾 邱霞 字数:2783 点击:

2020年,在第六次会议中央财经委员会中,提出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次年,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权建设规划纲要》作为经济圈建设的纲领性的文件,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科技创新中心和经济中心,作为成渝双城经济的战略定位。人才作为区域发展经济和提高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是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战略资源,人才的质量会影响区域经济的创新创造力的提升和高质量的发展。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需要持续优化人才培养制度,加快人才一体化建设,培养高质量复合型人才,推动成渝地区经济繁荣稳定的发展。

一、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复合型人才是一种“精通一门,兼知其他”的多功能综合性人才,通常具备以下特征:1掌握多项专业技能,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2 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和能力;3具备较高的智商和情商,善于沟通,能够在多领域发挥才能。

2023年,肩负西部地区复兴等重大使命的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随着的企业改革、经济相容,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入推进,就业市场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进一步扩张,培养具备多学科知识体系,具备将多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成渝经济圈的建设的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目前,我国的人才现状多为知识技能单一的,或知识技能多但是在深度上有所欠缺,成渝地区教育资源有限、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原因,致使人才培养的成效与地区人才需求的匹配程度不高。因此,成渝高等院校应加快教学改革,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提升大学生和辩证思维水平和综合实力以满足新时代人才的需求。

二、成渝地区高校人才培养现状

1.教育资源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当

成渝地区高等教育资源中,学校规模、学生规模和师资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匹配,,但是优质教育资源明显不足,就“双一流”高校而言,京津冀地区“双一流”高校全国占比27.2%,长三角地区36所高校,占全国25%,而四川省仅拥有8所,重庆仅拥有2所“双一流”高校,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3%。成渝地区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明显不足。此外,区域内高校发展不平衡,与成渝地区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这一现状相匹配。就教学、师资和平台资源而言,中心城区与郊区或经济开发区的高校存在较大差异,身处中心城市的高校会吸引到更多优质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建设,产教融合平台的搭建更为完善和成熟。然而,处于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的教区高校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就只能从加强教师的师资水平和线上教学资源入手,不可避免的出现资源不平衡,培养效果参差不齐。

其次,成渝地区高校的人才培养的结构分布为“金字塔型” ,80所本科院校和124所专科院校,培养了大量的本专科人才。但在硕博人才培养方面,四川地区仅有12所高校拥有博士学位点,重庆有12所,约占全国7%,明显低于全国水平。根据《2021年教育统计数据》四川重庆两地获得博士学位人数共计4132人,共占全国5.8%,获得硕士学位共计53332人次,全国占比7.68%,未能为成渝地区提供充裕的高层次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有待优化

为响应新时代的人才需求,全国各高校积极实施教学改革和深化。由于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多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仍停留在“专业+”的基础上,不同学科之间的结合程度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效果还有待考察。

现有的教学培养模式中,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多数采用线上网络课程资源学习与线下课堂实践相结合的多元教学模式,多数高校也采用了慕课(MOOC)作为线上的教学资源。大批量的线上课程与网络教学资料的涌现,却使教师难以在教学资源之间进行选择和应用。部分线上课程之间存在内容重复,课程衔接结构不当,教学进度固定无法调整等问题,学生无法连贯学习,知识碎片化,基础不牢,课程之间无法建立连接等问题。

三、成渝地区高校人才培养的策略

1.建设“本硕博”联合培养制度

本硕博联合培养制度,缩短了人才培养周期,简化了本科和硕士培养过程中重复性的内容,可以显著提高人才的培养效率和质量,从国内很多大学的实践结果来看,本硕博联合培养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较长学术规划周期,保证科研内容的专一性和连续性,提高学生参与重大科研项目的机会,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本硕博连续培养制度能够显著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和能力,但由于学科之间的壁垒,仍然面临难以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联系的难题。其次,由于多数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分管学院不同,从培养制度上也阻碍了学科之间的交叉发展和资源的互通。

目前,成渝地区仅有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设有本硕博连读专业,部分高校仅开设硕博连读专业。因此,建议成渝地区高校进一步的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增加试点专业,加大贯通培养力度,扩大本硕博培养的规模,打破学科壁垒,利用好成渝双城特色资源,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机制,积极探索新时代人才培养路径。

2.提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深度

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构建经济利益共同体,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变现价值”。高校教育阶段,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阶段,优质的课程资源与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实习实训基地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第一步。成渝高校现有的教学设备较为老化,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善。政府和企业应积极发挥主导地位和示范作用,整合教育、社会和经济资源,搭建产业、教育、学习、科研和创新一体化的实训基地和平台,提高人才与产业发展的适配度,提升人才对岗位的实用性和就业能力,为成渝地区经济持续提供优质人才资源。

参考文献:

[1]谭红,周优文.成渝双城经济圈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障碍及突破[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2,31(05):15-19.DOI:10.13887/j.cnki.jccee.2022(5).3.

[2] 钟林江.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用型大学发展研究[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0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二).[出版者不详],2020:19-22.DOI:10.26914/c.cnkihy.2020.025369.

[3]万吉,乔振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问题[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3(04):126-130.

[4]余青山.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一体化建设研究[D].中共重庆市委党校,2022.DOI:10.27762/d.cnki.gzgcq.2022.000041.

[5]成新轩,刘超,赵紫凤.地方高校经济学类本硕博贯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12):26-32.DOI:10.16750/j.adge.2022.12.0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