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立菲 字数:2547 点击: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实践类课程,这类课程是通过对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养,从而实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目标。但就目前而言,学校现有教学班额都较大,而信息老师只有一个,对于课堂上学生实际操作的关注度、深度和广度都大打折扣。这就引发了我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实操环节是否真的能保质保量的完成?”这一问题产生了新的思考。为了提高信息技术实操教学效率和质量,有效激活信息技术课堂,我在自己所教学的八年级课堂中尝试使用“小老师”辅助教学模式。课堂上,“小老师”的脱颖而出,让更多的学生得到了及时的帮助和足够的关注,“小老师”成为了我的左膀右臂,学生们的良师益友。

一、培养背景及目的

(一) 培养背景: 1、教学班额较大

一个教学班级人数在 55 人左右,在 40 分钟的一堂课上,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关心和重视,遇到困难时希望得到及时的帮助和引导,但仅依靠教师一人是无法实现的,这就急切需要有辅助教学能力的学生来协助教师完成。

2、知识与技能差异大

学生学习能力有高低之分,对于能力高的孩子来说,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学习任务,完成后,大多无所事事;对于能力低的孩子来说,完成情况不是太好,加之不好意思向老师提问,或在提问时没能及时得到老师的关注和点拨, 又或因时间不够等缘故选择自暴自弃的情况时有发生,久而久之,不会的、不明白的地方就越来越多,学习积极性受到极大伤害,求知欲一落千丈。

(二) 培养目的:

“小老师”的培养不仅可以解决上述问题,而且还让“小老师”学会了分享、指导,并对知识点有了更深层次,更多视角的了解,大大提高学生团结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小老师”的机制也激励了班里更多的学生,形成人人抢当、人人争当“小老师”的课堂氛围,从而对提高学生听课效率和学习质量有着十分积极地带动作用。

二、“小老师”培养模式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我将“小老师”分成两类:一种是课堂辅导“小老师”,另一种是监考“小老师”,这两种“小老师”的培养模式如下:

(一)分组及分责

根据班级人数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一般 8-10 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小老师”要负责课堂纪律的维护,还要监督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行为,例如:操作是否正确;是否需要提示;是否在做无关操作等。辅导“小老师”最主要是负责组内成员任务操作的指导和帮助工作;监考“小老师”最主要是负责组内成员考题审阅、赋分工作。

(二)选拔与培训

“小老师”一般情况下由每个小组中任务完成最快的学生承担,选定“小老师”之后,教师给“小老师”做现场培训,告知其辅导需要注意的事项,例如:①态度平和,用语文明;②点到为止,不能代替完成;③在规定时限内统计并上报完成量;④在完成作品中筛选并上报优秀作品;⑤要将在巡视中发现的普遍操作错误及时给予指导并上报给教师。“小老师”的人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根据“小老师”当堂课的课堂表现、任务完成情况、语言表达能力、个人综合素质等条件,动态地确定“小老

师”人选,这种动态选拔的方式在全班形成了人人争当“小老师”的良好风气, 使学生们听课质量、自学效率、讨论积极性等学生活动质量都有了极大程度的提高。另外,“小老师”如果遇到一人忙不过来的情况,“小老师”还可以在组内挑选出“小助理”来协助自己完成辅导工作,这样做还能培养 “小老师”的号召力和管理能力。

(三)指导与监督

“小老师”在辅导学生的同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其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要及时给予鼓励和纠错。另外,教师还要对全体学生操作任务大概完成情况和优秀作品数量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教师才能对“小老师”的汇报和点评给出合理恰当的评价和指导。

(四)汇报与评价

任务完成后,“小老师”要将本组完成数量和优秀作品号进行汇总上报,“小老师”还需要选出组内优秀作品,这对“小老师”的审美能力、创新意识、灵活性等综合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能力也会在不断地实践中慢慢建立和加强。

(五)学习评价

“小老师”完成汇报后,教师将按照完成数量多少进行小组加分,如:4 个小组,逐级加分为 4 分、3 分、2 分、1 分。优秀作品每组上报 1-2 个,交叉评比, 选两个优秀作品各加 2 分,另外两个作品各加 1 分。接下来,进行优秀作品展播, 师生一同欣赏、点评, 点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自评、组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要做到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提出建议,鼓励为主。

(六)监考“小老师”

学期末,为了能给出学生公正合理的综合评定,我将评定项目分成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平时课堂表现;另一方面是上机操作小测验。测验前,我将考试要求、考题、赋分标准告知学生,然后,由每组第一个完成测试的学生承担该组的监考“小老师”一职,小老师负责现场阅卷并将学生所得分值登记在成绩表中。因为信息技术课属于技能应用型课程,所以考题属于开放式考题,我将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操作进行赋分,要求学生根据个人情况自由选择任意两种操作,操作完成后,由“小老师”根据作品合理性、程序运行效果、作品完整度、美观度等方面综合赋分,课后,再由教师进行和分。将学生信息技术成绩评定为 A、B、C、D 四个层级。

结语:信息技术课堂 “小老师”的灵活运用,有效激活了信息技术课堂,让课堂中蕴藏的资源得以充分的利用,提高了课堂辅导的覆盖面和深度。“小老师”使课堂时间的利用率,学生的被关注率达到最大值,实现了向上机操作要成效的目标。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情感得到健康发展,个性得以完美展现。培养“小老师”的教学策略不仅锻炼、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信息技术学科“小老师”,还使得教师与“小老师”,“小老师”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高效而深入,形成和谐而融洽的课堂学习氛围。

总而言之,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导航者,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人,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人和“任务”的互动这三种互动模式协调发展,学生们的整体水平得到了提高,既培养了积极的学习习惯、学习情感,还培养了学生的求知欲、责任心、协作精神、管理能力及创新品质,“小老师”辅助教学成为了学生合作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助推器,为他们夯实了适应信息社会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稳固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