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孟雅 字数:2973 点击:

摘 要:高中阶段处于“心理断乳期”,高中生在生理、心理发育及思维方式变化的同时,会在生活学习等方面遇到许多问题。其中,人际交往是影响高中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帮助高中生解决人际适应问题刻不容缓。文章从人际网络的基本含义出发,结合高中生人际网络结构的类型,从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人际关系的主要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影响高中生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帮助其降低人格缺陷或行为障碍发生的概率,以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

关键字:高中生;人际关系;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1 人际网络结构的基本概念

(一)人际交往

1.定义: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心理学角度指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哲学角度指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是人与人之间的以物质和信息交换为基础的相互来往。

2.原则

(1)交换原则。交往过程中,双方都希望自己得到的使用价值大于付出的使用价值。人际交往总是以双方的成本价值为基础,实现等价交换。

(2)尊重原则。即尊重自己、维护自己尊严的同时还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人格和价值观。

(3)共情原则。能了解对方的处境、感受、需要等,并能设心处地的关心对方,这是成功人际交往的必要前提。

(二)人际沟通

1.定义:社会生活中,信息的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沟通的双方彼此交流各种思想、观念,从而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

2.原则

(1)联结原则

在人际沟通过程中,人们更倾向与美好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厌恶与不愉快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

(2)相似性原则

人们往往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进行沟通。其中感知的相似性包括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等方面。

2 高中生人际网络关系的基本类型

(一)家庭关系:家庭是青少年群体社会化成长的过程,是影响个体发展的重要社会生态系统之一。家庭主要执行情感慰藉功能与培育管教功能。

(二)师生关系:指学生和老师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的一种人际互动模式。教师主要执行教育教学功能。

(三)同伴关系: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影响具有积极与消极双重功能。

(四)网络人际关系:以计算机为中介,通过网络建立虚拟的人际关系,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方式。网络交往具有两重性。

3 高中生人际交往中的主要问题探究

1.家庭方面。自我中心主义普遍。很多作为独生子女的高中生缺乏责任感和公德意识,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共情,难以与人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2.教育方面。价值判断的缺失。高中生在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中,淡化了支撑语言和变通行为的思想内涵和道德观念,造成了是非观和价值观的淡薄和模糊,以致其在人际交往方面务虚思想盛行。

3.同辈群体方面,同伴过度竞争和排斥等问题突出。高中生升学压力较大,同伴竞争激烈,易产生嫉妒心理并出现自卑情绪,进而会有孤独、焦虑、消极自我评价以及不合理信念等问题。

4.网络关系方面,网络交往具有局限性。高中生处于青春期,心理较脆弱,容易沉迷虚幻世界淡漠人情,,在实际交往中患得患失,诱发人格障碍和心理障碍。

4 高中生人际交往中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教养方式与家庭环境因素

1.教养方式是父母养育子女的样式风格和常用方法。合理的教养方式有利于个体健康心理的培养;反之会影响子女健全人格的形成。

2.家庭的硬环境主要是指家庭结构、收入、父母的职业及受教育程度。软环境是指家庭的亲密度、成功性、文化性等因素。两种环境的积极特征表现越明显,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越高。

(二)学校教育因素

1.在专制型师生关系中,学生的心理情绪较为紧张,身心发展易受影响。在民主型师生关系中,师生关系比较和谐,学生能够愉快、积极地学习。

2.在教师主体型教学关系中,学生主动性不能充分发挥;在学生主体型教学关系中,教师能够充分重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三)网络发展因素

1.网络交往中人的主体性被削弱且很难建立实质性的情感联系,因此高中生容易忽略道德感的约束,对于诚信、责任等价值标准的认同感降低。

2.网络交往缺少现实中的规章束缚,会使高中生的人格状态更趋于“本我”,一旦放松警惕,会导致人格发展失衡,极易诱发人格障碍问题。

5 关于解决高中生人际交往中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一)个人方面

高中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了解更多的人际交往原则、理念,吸取适合自己的方法,不断积累,掌握解决人际危机的策略,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家庭方面

1.帕特森等人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与不良的教养方式有着因果关系,因此父母要避免专制粗暴、放任、溺爱的教育方式,发挥家庭正向的培育管教功能。

2.家庭要发挥情感慰藉的功能,营造美好的家庭氛围,加强亲子沟通密度,提高情感反应能力,在满足个体需要的同时能够相互尊重。

3.家庭应发挥娱乐功能和经济功能。培养高中生独立自主的品质,增强责任感和奉献意识;满足高中生生存、发展、人际交往等需要,以保障其正常心理的发展。

(三)学校方面

1.学校要加强隐性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多开展文体活动,让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加强现实中学生之间的联系。

2.教师要强化自身素质与专业化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努力建构积极的师生关系,平等、热情地与学生交往交流,增强高中生的独立、民主意识。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通过知识讲座、心理健康校报、校园广播等形式,全方位的普及人际交往的策略与方法,多方面提高高中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社会方面

1.完善关于青少年网络行为的专项法律法规。定期采取措施净化网络空间,使网络空间清朗明晰,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中生人际交往创造良好外部条件。

2.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组织青年文化交流活动等为青少年提供人际交往的平台。

总之,人际交往对高中生的身心健康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而相应问题的解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家庭与学校的合力支持、社会与国家的共同关注与长期努力。

参考文献

[1] 蒋国权.高中生人际关系状况和特点研究[J].体育教育,2012(39):60-62.

[2] 张晶,韩双.高中生人际交往问题的成因与对策[J].科教导刊,2013(15):216-217.

[3] 郑宝静.网络交往对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4] 李田田.高中生师生关系、自尊与学业求助的关系[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5.

[5] 盖静.良好师生关系建立大于知识传授[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4(13):371-372.

[6] 孙配贞,余祖伟.应对方式在中学生自尊与网络游戏成瘾中的中介作用[J].心理研究, 2014(5),88-92.

[7] 张雪纯.我国青少年自尊的影响因素[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34):185-186.

[8] 纪晓琳.高中生家庭教养方式、共情能力与自我接纳的关系[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

孟雅(1991—),女,汉族,山东省聊城市人,教育硕士,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