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属性
  • 刊物名称:校园英语
  • 国内刊号:CN 13-1298/G4
  • 国际刊号:ISSN 1009-6426
  • 邮发代号: 18-116
  • 数据库收录:中国知网
  • 投稿邮箱:
      bianji@xiaoyuanyingyu.com
  • 作者:郑艳 字数:3021 点击:

    摘 要: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赏析既可在深度和广度上拓展学生的精神生活,也是素质教育,尤其情感教育和美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成功的文学赏析课,可以让学生收获蕴含在作品中美、真和善,并用它们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学赏析;美感;情感

    读与写在良性互动中相互强化,才能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是被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实践反复证明了一条基本规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赏析,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重要方式。一则,文学赏析可以在深度和广度上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净化他们的心灵、升华他们的情感、陶冶他们的美好情操,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二则,文学赏析是素质教育,尤其情感教育和美育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所以,培养学生的文学赏析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1 在文学赏析中培养学生的美感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说,文学形象绝不是现实生活的复制和翻版。无论作品把所描对象描绘得多么具体、细致、生动,这个对象也无法和现实生活的那个“对象”对等。同时,文学赏析的过程也绝不是简单机械地接收作品内容。要充分地感受、理解和体验作品的内容和意义,鉴赏者必须要有相应的文学想象力。借助文字,在想象的帮助下进入作品所再现的意义情境中,“身临其境”也才可能。

    中国古代在概括作者和读者在作品“意义”差距上,有“作者之心未必然,而读者之心又何必不然”一说;西方则有强调不同读者对同一作品之不同理解的“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之说。中西方的这些说法,其实也都是在强调“读”本身是一个意义再生产、再创造的过程。

    文学赏析就是一种间接的再创造,是读者根据作者的形象化描述,在自己的意识中构成新的形象。这一点,在诗歌鉴赏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如果说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了诗的形象,那就可以说,读者通过想象正确地把握住了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了诗人创造的形象。所以,在欣赏诗歌时特别需要想象。如徐志摩《沙扬娜拉》组诗中最后的一首:“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鉴赏这首诗,要从诗人提供的形象上开始想象活动。字面上是一朵水莲花在凉风中表现着婀娜的娇羞,诗人借此形容女郎的温柔。要从这一朵水莲花“低头的温柔”“不胜娇羞”出发,想象那女郎的美丽、多情、柔情似水又充满了别离的轻愁。诗人并没有告诉我们水莲花是一位女郎,也没有提及她的年龄、容貌以及互道珍重的两个人的关系,我们就要根据诗的内容进行想象,由水莲花想到日本女郎的美丽、多情和温柔。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所以文学赏析中的美感体悟,离不开对语言本身的美感体悟。体悟语言的构建美,要留意解析作者的语言构建形态,看句式、语调、修辞等,进而分析句群、文章如何组合,如何衔接联贯,如何谋篇布局的。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作品采用句与句、段与段的变化来安排结构,形成了一种特别的韵味。这种对语言构建形态的感悟不仅抓住了语言组合的本质线索,更重要的是由此理解了语言表达与意义体现的关系,使阅读从形式到内容呈现了有机的统一。

    在对美的感受和表达意义上,文学赏析是一个非常灵活、广阔无限的天地。文学赏析的过程,既是通过“读”来再建构和再生成文学形象的过程,同时也是美的感受、感知和体悟能力的养成和提升过程。

    2 在文学赏析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情操

    从学生的主观倾向上看,文学赏析这一活动本身就有明显的态度倾向。因为学生总是根据作品是否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及其满足的程度如何而对待赏析活动的。

    由于文学赏析过程是“以情会文”、“以文唤情”或“以文以情”的过程,所以赏析过程必然渗透着主观情感因素。读到激昂慷慨处情不自禁地为之击节,看到悲哀凄凉处会不由自主地潸然泪下,或惊心动魄,或怒发冲冠,或回味沉思。那种抱定“旁观者清”的冷峻态度对待文学作品,不让情感因素渗透整个欣赏活动的读者,享受不了艺术审美的情趣和愉快。

    如《红楼梦》写黛玉之死,作者对黛玉的悲惨结局没有发一个字的感慨,但却着意布置了以喜衬悲的意义场景;对此,如果赏析者自身没有“情”的因素,那赏析显然也就无从谈起。

    同是咏梅,陆游可通过咏梅来表现一个有骨气,不合污,内心愁苦且又孤芳自赏的失败者的形象;而毛泽东则通过咏梅来表现一个傲霜雪、战严寒,刚健俊美、坚毅不拔,对未来充满革命乐观主义豪情的革命者的化身。通过赏析,体味作品内在的情感实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接受作者的情感熏陶。

    不可忽视的是,在文学赏析过程中,学生的感情评价经常会和其它心理因素一起,规范着阅读行为。所以,教师在文学赏析中,一定要求学生认真感悟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感情。文章是作者感情流露的载体,这种感情需要读者去揣摩、体会。如赏析沈从文的《边城》,我们不能仅停留在品味作者对翠翠等人物形象的刻画上,而应该通过人物形象,感悟作者寄寓在人物身上的理想情感。否则,就很难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并在感染、共鸣中真正懂得文学的美。

    3 在文学赏析中培养学生阅读的“深”感

    一个成功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个精神和情感的世界。在这个意义上,高中文学赏析,其实也就是帮助学生理清构成这个“世界”的各种联系,进而把握这个“世界”所蕴含的思想意义;更进一步,就是在此基础上学会自己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心中的世界。

    优秀的文学作品,一定是表现出了作家对生活的“真”认识;但作家对生活的“真”认识,总是被隐藏在文学形象之中的。因此,文学赏析不仅需要想象因素、情感因素,还需要阅读者用理性思索去发现形象中所包含的真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一部作品。

    对作品意义理解的深度,直接关系到作品是否能真正激起我们深刻而长久的情感体验,进而激发我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如赏析辛弃疾的《丑奴儿》,如果不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少年与老年关于人生忧患的不同理解,那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为赋新词强说愁”所表达的深切体悟。

    因此,有人以阅读者对意义的理解程度为标准,把文学赏析活动划分为深层和浅层两大类型。浅层赏析往往满足于审美对象外表的形式美感或暂时的快感,缺乏深层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在赏析过程中,作品的人物形象和伴随的激情都浮在心理的表层,根本无须也无法达到更深一层的情感和思想。深层往往深入作品展开深沉的情感体验和理解,并在此过程尝试将自己的心灵提升到与理解作品相匹配的真、善、美相统一的境界。这其实也就是一些文学名著能将我们带进一个崇高的审美世界,引导我们进入深沉的思考的关键所在。

    这也就意味着,真正深刻的赏析,其实就是对作品所表现的真、善、美的深度理解。进而言之,,在文学赏析活动中,想象、情感和理解三者是环环相扣的,只有理解了,才能激起情感体验,进而才能激发想象。

    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文学赏析往往是个性化的,但教师要培养学生在赏析时主动进行再创造的能力,让他们发挥想象去丰富作品中的形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形象的意义,认识到作者通过作品所要表现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培养起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并内化为自身素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赏析,收获美、真和善,并用实实在在的美、真和善,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概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郑金洲.教育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