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属性
  • 刊物名称:校园英语
  • 国内刊号:CN 13-1298/G4
  • 国际刊号:ISSN 1009-6426
  • 邮发代号: 18-116
  • 数据库收录:中国知网
  • 投稿邮箱:
      bianji@xiaoyuanyingyu.com
  • 作者:梁丕全 字数:3065 点击:

    摘 要:三十多年的应试教育,都是以传授、注入为主要的教学方式。检测的标准是学生考分越多越优秀。认为学生的知识面越广,越好应付考试。所以教辅越多越好,结果残害了学生的身体。今天的教育改革要求减负,但又没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好方法。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绿色生活教育是课堂教学的改革方向。它有利于学生身临其境,符合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丢了教辅;轻了书包;绿色环境;生活教育

    自从1977年高考恢复以来,教辅就在市场上陆续出现了,但那时不多,学生确实需要一些辅导资料的学习,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的。可是到了今天,教辅在市场上已是铺天盖地,无处不有。学校要求买,家长自愿买,更有甚者,推销商送货上门,压得学生踹不过气来,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人文素养,独立思考,创新发展都受到了严重的控制。为了改变这种严峻的局势,从2012年秋季起,不再发放教辅书了。学生丢了教辅,轻了书包,知识巩固和发展何为径?

    三十多年的应试教育,是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相应的学科练习能帮助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熟能生巧,以利发展。可是现在教辅多了,学生也只能跑马观花,具有针对性的选作,教辅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同一知识点只求多读硬背,不求发展,应付考试。素质教育十年有余,但还是离不开应试教育的怀抱。教育教学方式没有一点改变,教育理念却发生了质的飞跃,即素质教育改变了应试教育理念,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全方位发生了变革。丢了教辅,,轻了书包,并不意味着也丢了巩固和发展。素质教育是全面的,它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知识的发展、运用,有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是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发展。现在课程多了,害死人,使中小学生、大学生天天处于紧张状态。”① 现在是课程多,而且是教辅更多,不但是天天处于紧张状态,而且直接是残害了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既要改变这种现状,又要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仍然得到巩固和发展,绿色教育是解决这一教育矛盾的路径。当地绿色教育是以自然为屏幕,以学生生活体验为资源。学生学习素材来源于自然,来源于学生身边实际生活。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今天,没有了教辅,绿色生活教育是可以代之教辅甚至大于教辅的功效。绿色教育不单是自主、和谐的课外活动,最重要的是能将生活素材与教材内容整合之。目前绿色生活教育还面临着两大屏障。一是观念淡薄,认为纸质材料、网络材料这么丰富,为了迎考,是不能花时间去搜集生活素材而影响学生学习的。二是难以面临生活教育。

    要解决生活教育问题,一切从教育观念开始。怎样才能改变教育观念。列宁说过:“现在一切都在于时间,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验证。马克思说:‘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这句活现在特别使人信服。”②列宁这段话,正适合现阶段的教育改革。只有勇于去实践,才能改变观念,才能修正和提炼观念,才能运用观念,指导教学。我从绿色生活教育的实践中看,不但没有降低教学质量,相反地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益,能力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绿色生活教育从形式上看,不单是课堂操作,还有课外的信息采集。从实施形式上看,由课前、课中、课后均与教学内容整合的生活学习。

    1 课前生活中的信息采集

    案例一,《哪座房子最漂亮》 这是一年级第一册语文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教学前教师认真品读课文内容,用现代教学观审视要学的内容是否与本校环境相符合。发现教学内容与本校环境不相符合。课文内容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变化以及农民重视教育的可喜成就。可是本校的教室还是四面通风的旧瓦房,对面还有未垮塌完的土坯建筑,学生玩耍时还不能越过安全线,这样的校园不美,不能说明农民重视教育。于是提前让学生亲自去体验部分农民新修的现代小楼房,看看这些新房哪些地方最漂亮。走进新房自己感受到什么?想到什么?要在大脑中形成有一定的印象和记忆。要是自己能画,就把新房画下来。这样更有利于新课的学习。

    新课程的教材观告诉我们,与学习情境不相符合要进行调整。把本校环境迁移至农民新修的现代小楼房。环境变了,教学目标也变了,将“农民重视教育”改为“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将来要为我们的新学堂建设做贡献。”课文内容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哪座房子最漂亮,要数我们的小学堂。”应改为““哪座房子最漂亮,要数我们的小楼房。”对迁移后的环境也要让学生学前去感受,亲眼看到,亲身体验,再通过学习,才会有独特的感想。修改后的内容,学生同样能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变化越来越大呀,同时还能萌发出每个人的生活向往。

    2 教学中的绿色资源学习

    案例二《路旁的小树》。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对“楔子”、“高尚”等词语能意会,不能口头表述和运用;对“马蹄形”的路、“一颗高尚的心”也无法用语言交流来领会,课堂陷入沉默。我不能用灌输的方式来讲解啊!一转眼,目光透过窗户,看见操场对面的空地上有青竹篾块,便突然想到把文本难理解的词句转移到实践操作中去理解。急中生智,立即决定让学生走出教室,拾起农民刚废去的青竹块,分工合作,准备在绿色的操场上实践铺设。为了绕过“橡树”,学生要通过动脑筋思考,共同设计铺法。从思考到“铺路”的过程中,人人都认识了“马蹄形”的路,又领会到筑路工人“一颗颗高尚的心!”

    这个案例是课前未预设到的。有了观念,就有可能在课堂教学中随机应变,巧用身边资源与课程内容整合的实践机会,为课堂学习突破重难点。有了绿色生活教育的引领,善于利用生活资源进行学习,就没有找不到的生活资源,没有不能实现的生活教育。

    3 课后绿色生活的练习

    案例三,一年级上册《画》和《小小竹排画中游》。这两篇课文都是根据画面内容而写的,文中所描述的都是画上有的实物。学习课文后,学生能用表示事物的词语“山、水、花、鸟”分别练习说话(这与平时的生活体验有关,农村孩子最贴切);对抽象的词语“密”、“绿油油”都不会说话。学了课文时,图文对照能说话,离开了图文独自用词说话就开不了口。这说明了课堂学习与生活学习是不同的两个天地,知识脱离了生活。因此,学习后必须到生活中去实践学习。下课后,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到操场上,问:你们脚下踩着的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野草!”这些野草长得怎么样?生1抢先说:“野草长得密。”哪里的野草长得密?生2抢先回答说:“操场上的野草长得密”你们真棒!个个都会说话。请大家在看看学校的的四周,还能用“密”这个词说话吗?生1说:“学校前面有一片密树林。”生2说:“学校后面的竹子长得很密”。再带领学生来到学校附近的田野上,看看农民所育的油菜苗,问:这些油菜苗长得怎么样?生1抢着说:“油菜苗长得很密”。生2说:“田里的油菜苗长得绿油油的。”……对一年级的启蒙生来说,才开始学习课文,认识生字,也要对他们进行口语说话、用词说话的训练。只要借助具体事务的环境观察,教师就不用“灌”和“注”,引导得法,学生自然会说

    话的。

    从教学实践看,绿色生活教育大大地超越了教辅的作用,不但能巩固已学的知识,还具有拓展性。当前,绿色生活教育还在零点线上,只要我们不断更新观念,参与实践活动,将会提供更多的生活素材,探究更好的生活学习方式,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服务。

    注释

    ①《毛泽东论教育》

    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