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属性
  • 刊物名称:校园英语
  • 国内刊号:CN 13-1298/G4
  • 国际刊号:ISSN 1009-6426
  • 邮发代号: 18-116
  • 数据库收录:中国知网
  • 投稿邮箱:
      bianji@xiaoyuanyingyu.com
  • 作者:刘五星 字数:1887 点击: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贵在寓方法指导于知识传授之中,教师应该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引路人,,而学生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作为高中物理教师来说,关键是如何在物理教学的各种课型、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打破传统的固定的教学模式,寻求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和策略,创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有机的将知识、方法、能力、世界观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学会生存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素质。

    1 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对学生来说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其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而且有利于其创造思维的萌芽和发展。因为只有师生关系的民主和谐,学生才敢于同老师辩论,而这种师生间的智力对抗和思维撞击,正是学生进一步探索并追本溯源的性质和动力。相反,“唯师是从”的师生关系只能压抑学生的创造潜能,摧残学生的创造个性,严重阻碍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2 大力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既是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结合,也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结合,其中以发散思维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提倡“一题多变”训练创造思维

    研究表明,围绕同一能力层次或同一类型做n个习题,其实效远小于引导学生从n个不同角度或层次探讨一个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要精选例题,对学生进行灵活多变的变式训练。

    2.注重“一题多解”培养创造思维

    许多物理题,不止一种解法。在教学中,对每一个习题,要求学生用一种方法解完后,再思考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3 多组织学生参加创造性活动

    所谓创造性活动一般是指解决新问题,探索解题方法的活动,或者是对于人的创造产物感到不尽完美,而进行的改革活动。多组织学生参加创造性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创造思维水平的重要途径。物理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体系,开展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不仅可以使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所明白的道理得到印证,并且可以通过人体各种感官功能得到更生动、更鲜活、更深刻的体验而刻骨铭心。如参观工厂、发电厂、观看“神舟六号”载人上天的录像,以及向学生介绍华裔物理学家荣获诺贝尔奖等,让学生就其中的发现或感受相互进行交流、对比、辩论,既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又能转化为他们创新活动的动力,全面提高创新能力。

    4 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从发明家创造的事实可以看到,创造能力不仅是想象力和思考力,而且是情感、意志、气质和性格等良好个性的综合。只有帮助学生培养和配置非智力因素,养成优良品质,克服不良习气,才能使其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

    1、学习兴趣

    兴趣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能源,是事业成功的秘诀之一。很多科学家之所以能做出那么大的成就,原因也是他们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教学中教师要有效抓住学生心理,用一些新奇的实验、模型、图表及故事、谜语等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热情

    热情可以点燃智慧的火花,是创造的翅膀。没有对科学寄予很大热情,是很难攀上高峰的。教学中教师通过介绍中国在物理学史中的发明创造,在历届国际发明博览会和国际中学生物理奥赛中的硕果,以及大量的创造发明事例,让学生知道:创造能力人皆有之。使学生增强创造热情,树立创造志向,争当未来的科学家、发明家。

    3、胆识

    具有胆识和自信心是事业成功之本。因此,教师要通过介绍科学巨匠们不迷信权威,不崇拜偶像,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的事例,培养学生的胆识。

    5 精心设计创造性作业,赋予其更多的开放性、灵活性

    作业是巩固、检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能更好地巩固或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作业来培养创新能力,使学生思维有了用武之地,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检验学生的创新素质可设计出以下几种类型:1.辩论式作业:可组织专题辩论会,两方可自由组合,可集体准备辩词,以有利于吸收多种观点,集思广益。辩论会的评委可由其他学生们自己担任,辩论结果亦可由同学们自己来评判。2.撰写小论文式作业: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提供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现象和查阅相关资料撰写小论文,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探究钻研的精神,使学生初步熟悉教研活动的过程。3.社会调查式作业,写出短小的调查报告或调查笔记。通过调查活动的展开,使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新素质得到培养。

    总之,实施物理创造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有待于广大教育工作者从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探索研究。只要我们勇于改革,坚持不懈,就一定能使物理创造教育不断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