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属性
  • 刊物名称:校园英语
  • 国内刊号:CN 13-1298/G4
  • 国际刊号:ISSN 1009-6426
  • 邮发代号: 18-116
  • 数据库收录:中国知网
  • 投稿邮箱:
      bianji@xiaoyuanyingyu.com
  • 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7349 点击:

      【摘要】思辨能力也叫批判性思维,其外化表现为阐述、分析、评价、推理与解释等一系列技能。当今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思考、判断能力才能进行深入而理智的学习。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分析、判断、推理、总结等练习,锻炼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考与判断能力,拓宽学生视野,提高综合素养。现探讨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在教学各项环节中注重思辨能力培养,使大学英语课真正成为培养良好思维习惯的平台。
      【关键词】对分课堂 大学英语 思辨能力 英语阅读 英语写作
      引言
      思辨能力也叫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指的是勤学好问、相信理性、尊重事实、敏于探究、谨慎判断等一系列思维品质或心理倾向,其外化表现为阐述、分析、评价、推理与解释等一系列技能。拥有思辨能力的英语学习者一方面能够自行领悟文本作者的意图,阐释文本,提取可为自己所用的必要信息,另一方面不会流于表面,盲目追求标准答案、不关注语言背后的思维过程,而是积极探究现象(如文本的字面含义)背后的本质(如文本结构与逻辑、作者的论证过程),并在慎重思考后将输入性学习(阅读、听辨)自动转化为输出性交际(写作、口语)。面对飞快更迭的知识与层出不穷的信息,当今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思考、判断能力才能进行深入而理智的学习。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读写课选用各类文章作为教学材料,通过阅读与听力训练等手段,分析、判断、推理、总结等练习,锻炼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考与判断能力,拓宽学生视野,提高综合素养。因此,大学英语读写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密切相关。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思辨能力是高等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及要求;而作为大学生所有课程中的为数不多通识类课程之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是融会贯通各类知识、锻炼思考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改革大学英语读写教学模式,在教学各项环节中注重思辨能力培养,使大学英语课真正成为培养良好思维习惯的平台,关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大学生的未来发展。
      一、教学改革的背景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智能手机等电子工具对获取知识起了辅助作用,但也成为了有效学习的一道屏障。其一,学而不思则罔,一味追求信息的积累却不加思考,并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与知识的科学运用。由于信息提取的迅捷性,手机与网络缩短了学生的思考时间,甚至免去了思考过程,并不利于学生甄别信息、增强判断力,科学学习无从谈起。其二,在课堂学习中,玩手机现象严重,老师自说自话,学生“学不关己”,更不要提在课下无老师监督时学生的自学情况了——手机及其他电子产品已然对学生有效学习构成了威胁。
      語言是交际的工具,大学英语课更是强调听说读写译等各类技能的训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师与学生共同交流思想、体悟语言的魅力。过于强调教师的说教作用,而忽略学生的主体角色,并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此外,学生迸发出的思想火花,会激励教师拔高思维高度,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与思考,达到教学相长。而教师思维贯穿始终,没有学生思维亮点的课堂会使教育的魅力黯然失色。
      学生不屑于思考,教师得不到学生思想的回声,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许多学生会读而不会写,听懂却不会说。以英语阅读学习为例,很多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思考与体会,没有练习阐释文本作者的观点、剖析文本结构、把握作者的论述过程,也就失去了使用英语进行思维的突破口,宏观理解篇章的能力与书面交际的技巧当然也就无从提高。因此,并不乐观的教学效果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现实挑战。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方法、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与效果,都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出了严峻挑战。必须通过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增加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考环节,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让学生深入学习,增进教师教学反思,最终达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与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一个可取的选择。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要求课堂上一半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讨论,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在时间上错开,让学生在中间进行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吸收,从而增加了学生的思考环节。在对分课堂上,教师介绍基本框架、基本概念,着重讲授重点、难点,但并不穷尽教材内容,此为Presentation。学生通过教师讲授把握了章节的基本内容,理解了重点、难点,大大降低了课后的学习难度。课后学习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特点和具体情况,以自己的节奏去完成内化吸收过程,完成对教材内容更为全面的学习与理解,这个过程为Assimilation。内化吸收之后,学生再回到课堂上,分组讨论自己学过的内容,然后与全班和教师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进行Discussion。因此,对分课堂也叫做PAD class。同一内容,经过教师讲授、课后复习、分组讨论三个过程分阶段学习,学习效果增强。
      二、“对分课堂”教学改革具体措施和方法
      思辨的标准是由十个维度构成的:清晰性、准确性、精确性、相关性、深刻性、宽广性、逻辑性、完整性、重要性、公正性。针对学生疏于思考、教师备课量大却效果不理想的问题,为了实现培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目标,达到科学思辨的标准,本人结合以往教学实践与现授课班级的实际情况,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为依托,按照“对分课堂”理论提出者张学新博士的基本理念,提出如下改革措施与教学方法:
      1.“隔堂对分”与“当堂对分”相结合。“对分课堂”分为“隔堂对分”与“当堂对分”,在实际授课中可以将两种方式相结合。“隔堂对分”的具体操作方式为:如果某门课程每周1次课(2节),则第1节教师讲授课程概论,并简单介绍对分课堂模式及考核方式,第2节教师讲授第一章绪论的内容,学生课后自主阅读教师讲过的内容,并完成读书笔记和
      (或)“亮考帮”作业。第2 次课第1节学生分组讨论作业内容,然后教师抽查部分小组的某个同学,请其分享讨论内容、形成的观点及未能解决的问题,然后由教师进行简单总结。第2节教师讲授新的授课内容,以此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