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7036 点击:

作者:刘喜玲
  【摘要】长期以来,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运用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去检索30个高中生常用动词,并归纳动词错误的类型。以语言迁移、对比分析假设为理论基础,通过对英语和汉语动词这几方面不同使用的分析,得出几点母语负迁移在高中生英语写作动词使用中产生影响的原因,并对高中英语动词教学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动词使用 母语负迁移 高中生英语写作
  一、引言
  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尤其是动词的使用,在跨文化交际中会产生误导,引发许多问题。因此,厘清其影响及其深层原因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本文从教育实践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论述了本研究的意义。
  首先,本研究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传统语言教学只注重语言的形式和意义。因而传统的关于英语动词的教学只能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由于英汉之间的差异,简单的记忆并不能发挥母语的积极作用,也无法从根本上摆脱母语的负面影响。
  其次,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更具说服力。以往关于语言迁移的研究主要采用问卷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涉及到的语言材料十分有限,结论难以令人信服。本研究采用的是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以语料库CLEC为研究对象。因此,这种研究方法可以提供全面的依据,从而得出更具说服力的结论,,这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二、理论基础
  1.语言迁移。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与二语习得相关的语言迁移理论。在这一部分,对迁移,正迁移和负迁移的概念进行了回顾。埃利斯(1965)将“迁移”定义为关于“先前任务A对任务B的影响”的假设。迁移是各种学习的相互作用,存在于各种内容和形式的学习中。
  语言研究发现,语言之间的异同会产生母语的迁移。从语言迁移的影响来看,主要有两类:正迁移和负迁移。当母语和目标语形式相同的时侯,正迁移会使二语学习变得更容易。埃利斯(1994)指出,在二语习得的起始阶段,母语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学习者自己无法确定发展规则。建立在同一基础上的语言联系有助于学生加快制定学习计划,增强记忆力。正迁移意味着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共同特征将促进二语学习,母语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容易地掌握一门外语的某些语言点。
  负迁移也称为干扰,是母语模式或规则的影响,导致目标语中出现错误或不恰当的形式。当两个学习任务之间有差异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负迁移会阻碍新语言知识的形成。语言学习者使用母语来表达和理解外语,因为学习者误以为母语和目标语之间具有相同的语言形式和规则。一旦母语的特征被迁移到二语学习中,负迁移就会导致错误的出现。最重要的是,当母语的某些特征与目标语相似或相同时,会发生正迁移,反之则发生负迁移。
  2.对比分析假设。盛行于上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对比分析假说是由美国语言学家Robert Lado提出来的,它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Lado(1957)认为,通过同步对比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语音,语法和其他方面来确定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预测学习者可能会出现的错误。一旦找到学习者的难点,便可以改进教学方式从而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
  然而,二语研究的深入发展对该假说提出了许多质疑和批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论证,理论和实践。此外,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也存在一些问题。结构主义语言学家认为,建立一种可以适用于所有语言的分类系统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语法系统。这与对比分析理论相矛盾。如果没有相同的语言范畴,那么如何有效的进行對比分析呢?
  三、研究方法论
  1.研究问题。母语对我国高中生英语习得的影响体现在诸多方面,如词汇、语法、语篇和文化认同等。本研究通过分析动词错误的主要类型,探讨其对高中生英语写作动词使用的负面影响。在这项研究中,旨在回答以下问题:
  (1)中国高中生英语写作中经常出现哪类动词错误?
  (2)母语负迁移为什么会对我囯高中生英语写作动词使用产生影响?
  2.研究方法。这项研究过程中应用两种检索方法:单词检索和正则检索。单词检索非常方便和易于使用。当使用Ant Conc软件来进行单词检索,应遵循以下步骤:(1)在Ant Conc主界面文件菜单栏选择“打开文件”,找到需要的文本。(2)在主界面单击选项卡上的“和谐”,然后在界面端的搜索输入框里输入要检索的单词。(3)在搜索输入框中选择“单词”模式。(4)单击按钮“开始”来检索。
  四、分析和讨论
  据统计,频繁出现在高中生英语作文中的动词错误类型有:动词时态使用不恰当;忽视主谓一致;非谓语动词的错误使用等等。
  1.英语作文中动词使用母语负迁移的原因。
  (1)动词时态系统的差异。汉语的时态系统与英语的完全不同。英语中动词是最活跃的词类。有十六种时态: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过去将来时、现在进行时、过去进行时、将来进行时、现在完成时等。然而,汉语动词没有词形变化。中国人主要用“着”,“了”,“过”等词来描述各种行为发生的时期和时间与行动之间的关系。例如,一个完成的动作可以被描述为“了”,如“他回家了”。此外,通过分析动词和其他结构,例如描写时间和语境的形容词和副词,可以得出汉语的时态。例如,在句子“我每天晚上五点钟吃饭。”和“我今天晚上八点钟才吃饭中。”,动词都是“吃饭”,但如果你看到表示时间和语境的状语,你就明白这两个句子的时态是不同的。但在英语中,上述两个句子的时态,可以明确地通过动词表达出来“I have dinner at 5 o’clock every evening.” and “I had dinner at 8 o’clock this evening.”在这两个英语句子中,没有时间状语,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动词的屈折变化“have”和“had”来描述时态。由此看来,高中生忽视动词时态的恰当使用主要是由汉语动词时态系统的缺乏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