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anji@xiaoyuanyingyu.com
【摘要】本文以人教版新课标选修6 Unit4 Reading“The Earth Is Becoming Warmer-But Does It Matter?”为例,探索了立足写作技能视角,从谋篇布局,写作手法和写作意图三个维度来解读阅读文本的应用与实践。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深入解读,并应于与写作输出。旨在以阅读带动写作、以写作促进阅读,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推动整体语言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文本解读 谋篇布局 写作手法 写作意图
一、从写作技能视角解读高中英语阅读文本
Stotsky在读写相关性中表明: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呈正相关,阅读能力强的人写作时句法结构使用更纯熟。Shanahan和Lomax对阅读和写作关系的模型进行了一系列的结构方程分析,发现阅读和写作是互相影响的。在现今的英语课堂教学中,英语阅读教学占到了一定的比重,它不仅可以为写作储备丰富的语言知识,同时还能帮助学生谋篇布局,模仿写作技巧,揣测作者意图。因此,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从写作技能的视角解读阅读文本,紧扣功能话题,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篇领悟能力,还可以提升语言输出能力。从庄志琳提到文本解读的五个视角中,笔者选取其中一个视角:侧重写作技能,以人教版新课标选修6 Unit4“The Earth Is Becoming Warmer-But Does It Matter?”为例,谈谈如何从谋篇布局,写作手法和写作意图三个维度进行高中英语阅读文本解读,以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提高阅读能力和提高写作能力的双赢局面。
1.解读谋篇布局。文体结构不是简单地指段落的结构,还包括了整篇文章的逻辑结构。一篇文章要有连贯性,即使没有使用明显的衔接手段,它也必须有某种读者能明白的内在逻辑。所以,一个语言表达能力很强的学生如果写出来的文章缺乏了逻辑的统一和完整,那也不是一篇好的作文。而篇章结构这一能力的培养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进行阅读理解分析过程中强调文体结构,引导学生去分析文章的排篇布局,慢慢形成一种逻辑思维的习惯并在自己进行写作的过程中把这种能力应用进去。“The Earth Is Becoming Warmer-But Does It Matter?”来源于科普杂志,主要讲述了地球温度上升的现象和原因,文章最后以开放性的问题结尾,要求读者思考:对于全球变暖,人类要不要采取措施?作为一篇典型的说明文,作者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线贯穿文章,引导学生认识地球所面临的严重问题,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一种极具科学探索性的思维方式,为了进一步深化这一文章脉络,笔者整堂课就以它作为主线。在Lead-in部分,为了激活学生的知识背景,使他们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的阅读愿望和学习兴趣,笔者提出问题:
Step1:Raise questions
Task:Show a picture to introduce a new concept: “Carbon footprint”.
Question: How has carbon footprint come about?
当学生的热情被点燃,好奇心被激发,便进入Pre-reading,分析问题阶段:
Step 2:Explore questions
Task:Show a picture of my daily activities.
Question:Is it necessary to reduce my carbon footprint?
设计意图:在初始阶段,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这一模式植入学生的脑海里,从而为本文的Global warming作好铺垫。为了与本文所提出的两个问题:“How has global warming come about?” 和 “Does it matter?”在结构上和意义上相对应,笔者设置并组织学生对:“How has carbon footprint come about?” 和 “Is it necessary to reduce my carbon footprint?”两个问题进行探索,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为下一步阅读做好准备。
While-reading:
Step 1:Raise questions:Find out what questions are raised in first paragraph?
Step 2 Explore questions:How has global warming come about?
When exploring the first question,how does the writer provide evidence?
(Suggested answer: By using 2 graphs.)
跟随作者的主脉络“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接下来当然是解决问题。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对文本结构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但是,本文并没有直接完成“解决问题”这一步骤,,于是,为了将其完整化,并前呼后应,笔者在post-reading部分设计如下:
Step1 Solve questions:
(1)Group-work:Is it necessary to reduce your carbon footprint?
By providing evidence(calculate your carbon footprint)
By listing attitude(subscribe to/be opposed to)
相关推荐
[许珊]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翻转课堂接受度的调查研究
[郭译阳] 新博物馆学视角下的博物馆社区文化服务
[袁永红 周华] 贵州省综合布线技能体系现状分析
[付涛 邢敬文 马红] 西方管理学视角下高校延长学制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袁丁] 图书管理人员的技能和素质浅析
[刘利华] 多维视角下的兔子形象
[魏龙吉] 低碳旅游视角下酒店管理体系研究
[王瑀 蒲姝] 真实性视角下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开发与文化失忆的解决策
[尉桂英] 反思学习法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周雪] 模因论视角下网络语言中的仿拟修辞管窥
[赵曙亚] 国际化视角下英语专业文学教学改革分析
[王丽莉] 如何提高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商务英语应用文写作能
[甘凤彩] 学前教育专业应用文写作课堂表现现状研究及解决策略
[李瑾] 以“载体”视角探析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提高问题
[孙雷] 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