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属性
  • 刊物名称:校园英语
  • 国内刊号:CN 13-1298/G4
  • 国际刊号:ISSN 1009-6426
  • 邮发代号: 18-116
  • 数据库收录:中国知网
  • 投稿邮箱:
      bianji@xiaoyuanyingyu.com
  • 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5781 点击:

      【摘要】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高中英语文本阅读课应该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思维素养为立足点,使学生的思维实现提升。本文以文本阅读课为依托,探讨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思维品质;思维习惯
      【作者简介】姚静,常熟市中学。
      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英语学科素养中,思维品质体现学生英语学科素养发展的心智特征,表现为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其培养目标是让学生能辨析语言和文化中的具体现象,梳理、概括信息,建构新概念分析,推断信息的逻辑关系,正确评判各种思想观点,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具备初步运用英语进行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教育部,2018)。
      英语阅读不但能够提升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还有助于其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学习能力的提升,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因此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教师依托文本,设计和展开活动,可以使学生在阅读、评价和交流互动中,促进语言、文化、思维、情感和价值观等全面发展。
      目前高中英语閱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1.教师重视词汇和语言点的积累记忆,缺少对思辨活动关注;2.强调解题策略的传授,语篇分析重信息提取,使学生的思考和理解停留在表层;3.一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已经渗透思辨活动,但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生活实际脱节,,无法有效启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没有达到训练思维品质的目的。
      思维品质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已经成为当前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课题。许志鸿(2019)探讨了在阅读教学中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梳理文本脉络等四种策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实践。郑鸿颖(2019)从思维可视化的内涵入手,整合中学英语课程目标,采用思维可视化策略呈现思维过程,提升思维意识,发展思维品质。葛婷婷(2019)认为思辨活动应该与情感交往并重,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关注,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养成。
      本文依托文本阅读的教学实践,探讨高中英语文本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主题意义探究
      《课标》指出,在以主题意义为引领的课堂上,教师要充分挖掘特定主体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关键点(教育部,2018)。主题意义往往与文化内涵、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关(陈新忠,2018)。文本阅读围绕主题展开,文章各个部分又有各自的主题。教师在选取文本内容之后,应首先整合,构建语篇知识,梳理出文章的脉络结构,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或数字图使之可视化。这个环节的立足点是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能力,引导学生既抓住主题,又要清楚作者的行文,训练学生逻辑的合理性和深刻性,确定思维导向。
      以《21世纪报》高二版2019-2020年度第八期How to talk about death为例。本文讲如何谈论死亡,围绕How to give acknowledgement of someone’s loss according to the author这个话题。学生初步阅读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2)作者失去妻子后,同事和朋友的做法导致他的不愉快(进一步补充哪些不该做)。(3)结论:A simple acknowledgement is enough(突出并呼应主题)。至此学生已然了解文章主题和结构,为下一阶段的阅读做好了准备。
      二、问题设计,层次渐进
      阅读过程分为三个层次:字面阅读、解释性阅读和批判性阅读。字面阅读是指通过阅读理解文本信息,获得表层信息;解释性阅读是运用获得的信息解决问题;批判性阅读是指通过阅读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并形成和输出自己的观点,是一种深层次阅读(Crawley & Mountain,1995)。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主题的梳理属于字面阅读,接下来教师需要合理设计问题,可以紧扣主题,也可以是细节信息,帮助学生熟悉内容,为下一阶段的批判性阅读打好基础。同样以How to talk about death为例。
      1. After his wife died, how did he think about people talking about death?
      2. What does the author advise us to do when we talk to grieving people?
      3.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what do grieving people need most?
      问题1、2是细节信息,3是主旨问题。学生作出如下回答:
      He found they were bad at talking about death.
      He advises us to talk about the person who has died.
      They need simple acknowledgement.
      这些问题比较浅显,答案不难在文中找到。接下来,建立在已解决的问题基础上,让学生的思考脱离文本的束缚,激发学生文化和情感层面的思维:
      4. Why should texting be avoided?
      5. Why do you think the author advises us to talk about the person who has died?
      相比较前面三个问题,学生需要更多的思考时间,回答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