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8462 点击:

  【摘要】办好双一流教育,课程建设是基础、也是根本。大学英语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必修课,主动对比双一流标准做好课程内容建设对于夯实英语学科的基础地位、提升大学生的外语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结合双一流教育提出的背景,介绍了大学英语课程内容建设的理念与原则,从修订培养方案、设置多类课程群、线上线下资源联动、开发研究性课程、实现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融合等多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内容的建设路径,为高校在大学英语学科建设方面与双一流标准接轨做出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双一流;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内容建设
  【作者简介】申俊丽(1981.09-),汉族,女,内蒙古包头人,包头医学院,副教授,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专项资金-课程建设-大学英语(项目编号109-20202003020304)。
  自双一流建设启动以来,各高校以打造一流院校、建设一流学科为目标,以内容建设为抓手,扎实做好专业课程建设各项工作,促进了学科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跨越式提升。在这一背景下,大学英语以建设一流课程内容为目标,,结合《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相关要求,围绕提升大学生能力、知识、素质的全面要求,打造适应新时达发展需求的一流课程内容。
  一、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内容建设理念
  高校应围绕英语学科的特点和定位,结合文化互动、“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在新时代的发展理念,基于当前一个时期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身心特点,因地制宜地打造切合实际的一流课程。
  首先,全人教育理念。简言之,这一理念即培养素质、能力、身心等各方面都能够全面发展的人。为促进每一个个体都能够持续、和谐、全面、充分、自由发展并释放最大潜能,在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过程中要紧紧围绕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潜能、需求、社会性、个性、情感、智力等多个方面,尤为需要注意的是要加强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与塑造,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归根结底,在“全人教育理念”下,要促进当代大学生在能力、知识、道德、素养等各方面和谐发展、综合提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大学英语这门课程要紧紧围绕一流内容建设目标,在课程目标、体系方面加以完善,最终致力于培养具备专业技能、创新思维、人文素养、文化意识、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现代化人才。
  其次,人文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融汇。双一流建设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自然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的提升,还要加强道德品格和人文素养的培育,尤其在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实现学生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的“双提升”更加至关重要。对于大学英语这一传统的人文学科而言,要想主动对接双一流建设标准,就要让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前提下,有意识地主动了解相关的自然科技发展动态,既有助于自身能力、素质的提升,同时也可以借助自然科学的理性和逻辑性来增强思维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有效激发创新精神。
  最后,关注现实世界,回归教育本质。双一流的目的是培养适合社会、经济、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无论标准如何提升,最终通过实现大学生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精准对接,才能实现向教育本质的回归。对于大学英语而言,其本身作为一门注重人文性的学科,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实现课程与未来发展、当下需求、现实生活等多个方面的融合,更加注重现实世界,赋予英语课程更加显著的技术优势和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样一来,大学英语的教学就能在保持自身学科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实现与双一流标准的对接与融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实现人与社会、自然等多个层面的融合,最终实现向教育本质的复归——培育健康、全面、独立的高素质人才。
  二、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内容建设路径探究
  为打造一流学科,大学英语在课程建设方面要围绕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标准,从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目标等多个方面入手,实现学生素质、能力与知识的融合。
  1.修订培养方案,根据实际进行分层培养。为提升大学生的英语素养,院校要对课程设置和现有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以适应双一流背景下一流课程的建设标准。在具体实施环节,主要依托卓越项目的实验班来进行。在实验班的教学过程中,对课程内容、体系和构成等进行变革与创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分类指导、分类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卓越项目在育人过程中采用导师制,开始阶段主要借助分类指导的形式展开教学工作,随后根据学生意愿和学习情况选拔优秀者进行进一步培养,让学生跟随导师完成项目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和学术兴趣。在考核方式变革方面,构建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多元化考核体系,将其期末考试、小组项目、课程论文、调研报告、口头发表、日常作业、课堂测试等都纳入其中。此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实际和培养方案,编写切合实际的教材,促进教学内容定期更新、完善的同时,也有助于与时代发展接轨。
  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将进一步完善,以卓越项目为依托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更加成熟,所培养的大学生在积极表达、独立思考、语言运用等方面的能力也必将发挥起到更好的效果。
  2.设置多类课程群,增大实践课和选修课比例。课程的合理设置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在具体设置环节,院校应围绕学生的成材需要,构建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即包括实践类、专业方向类、学科基础类以及通识类等多类课程,再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选修、实践等类型的课程比重。
  在实际开展过程中,要基于培养目标来设置合理、科学的课程群。例如,增加语言学类的相关课程,这一举措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通过对英语产生的相关文化的了解,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洞悉与语言相关的各项背景,如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社会习俗和历史文化等,在此基础上形成更为扎实的基本功,在英语表达能力方面有所提升,还可以更为精准地把握英语在细微之处的一些微妙变化。增加文学类相关课程,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學习时间自由选择,如增加了英语诗歌鉴赏、英语戏剧、美国长篇小说、英语短篇小说等一系列以选修课为主的课程,形成了一个更为完善、科学的英语学习课程体系。再者,语言与文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文学作品最能代表该种语言的表现方式,因此,在大学英语的系列课程中开设与文学相关的一系列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学素养以及思辨能力、鉴赏水平等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这也与实施双一流背景中所要求的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的高质量人才的目标相契合。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各类文学课程的开设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而课程体系在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方面也做足了文章。院校应致力于构建跨学科、学科交叉、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大学生的实际开设层次不一、形式不同的课程,与英语课程形成完美融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保障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