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7941 点击:

  【摘要】经济全球化推动各国间的交往,外语逐渐成为不同国家之间沟通的媒介。中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与国际社会的交往日益密切。为了培养更多能够参与国际交往的人才,国内大学非外语专业学生亦需要继续进行外语学习。由于我国长期重视笔试忽略口语,,非外语专业大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尚显不足。本文将对216名非外语专业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课堂外语交流意愿,立足研究结果,提出提升非外语专业大学生课堂外语交流意愿和水平的策略。
  【关键词】非外语专业;课堂外语;交流意愿
  【作者简介】陆迪雅(1991.02-),女,宁夏师范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语教学。
  一、 引言
  随着我国外语学习的普及,国内大学非外语专业学生按照要求需要继续以公共课程形式进行外语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以修满学分为目的,但是大学外语学习与初高中外语学习有着本质区别。初高中的外语学习过程以笔试为主,长期忽略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而大学学习过程中,即使是非外语专业的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以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为主,但是由于非外语专业学生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对于外语交流的需求远低于外语专业学生,甚至部分学生排斥外语学习,所以外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课堂参与率低,忽视课堂语言交流的机会,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即使许多非外语专业学生已经取得相关外语资格证,但是其依然难以进行正常沟通交流,这与他们平时课堂外语交流的频率、意愿息息相关,所以本文将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非外语专业大学生课堂外语交流意愿进行了解,引发各大高校对非外语专业大学生课堂外语交流的重视,推动大学教师充分调动课堂气氛,激发非外语专业大学生课堂外语交流的意愿,提升非外语专业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 调查方法及调查对象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借鉴Weaver 等人编制的《英语课堂交流意愿量表》,根据本研究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采用李克特量表,分成1-5不同的选项,即“非常愿意”至“非常不愿意”。该问卷中共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年级、性别、专业等。第二部分是非外语专业大学生课堂外语交流意愿量表,一共有10道题。第三部分是影响非外语专业大学生课堂外语交流因素量表,包括学习动机、外语课堂焦虑及自我感知外语交流量表。其中,学习动机量表包含8道题,采用李克特量表的形式;外语课堂交流表包含9道题,采用李克特量表;自我感知外语交流量表包含8道题,考察维度为交流对象的数量、熟悉度以自我交流能力评价等。
  该问卷采用线上问卷星的形式向某本科院校大一至大四非外语专业学生进行发放,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16份,有效回收率为90%,涉及专业包含汉语言文学、经济管理、法学等非外语专业。笔者根据回收到的问卷进行分析。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1. 非外语专业大学生课堂外语交流意愿调查结果分析。本研究旨在了解非外语专业大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外语交流意愿情况,笔者根据问卷第二部分非外语专业大学生课堂外语交流意愿量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下表:
  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到,非外语专业大学生的课堂外语交流均值在2.38-2.52,其课堂外语交流意愿较低,同时,与授课老师交流意愿均值最低。由此可见,非外语专业大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更不愿意与老师进行交流。
  课堂外语交流意愿量表主要是为了考察非外语专业大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外语交流情况,分值越高说明非外语专业大学生的课堂交流意愿越高。交流意愿量表一共有10道题,所以其分值在10-50分之间,其中30分为临界点,低于30分说明非外语专业大学生课堂外语交流意愿较低,分值在31-40分之间即为中等,分值在41-50分说明交流意愿较高。本研究数据显示,216份有效问卷中,有150名被调查对象的分值低于30分,占调查人数的69.4%,而分值在41-50分之间的仅有18人,占8.3%。这足以说明该校大部分非外语专业大学生的课堂外语交流意愿较低,仅有少部分人的课堂外语交流意愿较高。
  2. 非外语专业大学生课堂外语交流影响因素调查结果分析。为了提高非外语专业大学生课堂外语交流的主动性及能力,笔者对其课堂外语交流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包含学习动机、外语课堂焦虑及自我感知外语交流,调查结果如下:
  学习动机量表得分越高,说明其学习动机越强。由该统计表中可知,被调查对象的学习动机均值为3.20,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工具型动机分值最高。融入型动机分值最低,说明非外语专业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以工具型为主,更多的是出于考高分、升学等外在目的。
  非外语专业大学生外语课堂焦虑量表与学习动机量表一致,分值越高说明其焦虑程度越高。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非外语专业大学生课堂焦虑均值为3.70,分值相对较高,足以说明大多数非外语专业大学生深受课堂焦虑之苦。与此同时,在课堂焦虑的两个维度中,交际焦虑的分值是3.86,负面评价焦虑的分值为3.36,足以说明多数非外语专业大学生在课堂上的焦虑更多地来自交际方面。
  与此同时,对非外语专业大学生自我感知外语交流量表进行分析发现,非外语专业大学生对于自我感知外语交流能力的评估值为2.82,分值较低,说明他们更愿意与熟悉的朋友进行交流。由此可见,与交流对象的熟悉程度及人数也对非外语专业大学生的交流意愿产生影响。
  为了更进一步地了解影响非外语专业大学生课堂外语交流的因素,笔者将调查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从回归分析中可知,学习动机、课堂焦虑以及自我感知外语交流与非外语专业大学生的课堂外语交流均相关。
  四、结语
  非外语专业大学生与外语专业学生相比,对于外语的需求程度相对较低,但是从当前的经济发展需求以及人才需求情况来看,掌握以外语交流的能力已成为一种趋势。从调查结果来看,非外语专业大学生课堂外语交流的意愿相对较低,而这与他们的学习动机、课堂交流以及自我感知外语交流因素有关,所以作为老师应该从这几方面着手,激發学生的课堂交流意愿:首先,在课堂交流时,教师鼓励学生“开口”,而非以“纠错”为主,当学生主动进行交流之后再进行发音等方面的纠正;其次,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知道外语学习并不是为了学分,更多的是为其今后的工作作铺垫,激发学生交流的积极性;最后,课堂之后,以情景表演等方式鼓励学生自我组合进行交流,打消他们的顾虑和担忧。
  参考文献:
  [1]王芳.国内外语言焦虑研究评述[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4):56-60.
  [2]罗影.大学生外语焦虑和口语参与度关系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11):18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