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7069 点击:

  摘 要:作为中国“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一生致力于文学翻译工作,笔耕不辍,勤勤恳恳,出版了包括《论语》在内的多部典籍译本。《论语》这一儒家经典之作文字简练,意义深远,集中体现了孔子思想,其英译本也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做出了卓越贡献。以目的论为视角,以三个主要原则为基点,分析《论语》许译本,旨在说明目的论对《论语》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目的论;许渊冲;《论语》;英译研究
  作者简介:陈婷婷(1998-),女,汉族,江苏无锡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翻译。
  孔子是春秋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论语》属于语录体散文,主要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及儒学思想的重要载体,《论语》以“仁”为核心,以伦理道德为主,涵盖政治、哲学、文学、教育、社会等诸多方面,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审美方向、道德伦理和思想价值等,蕴涵了无数中华人民的智慧。该书吸引众多学者纷纷对其进行诠释和翻译,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市面上已出现了三十多种译本,其中为人们所熟知的西方译者有理雅格、庞德和利斯等人,中国译者有辜鸿铭、林语堂和许渊冲等人。这些英译本各具特色,展现出不同译者的翻译思想和个人风格。理雅格是第一位逐字逐句翻译《论语》的译者,虽然其译文在结构上与原文几乎一致,但在意思上仍存较大的偏差。辜鸿铭的译本和理雅格的译本有着明显的出入,但因辜鸿铭本身具备较好的母语基础且精通多种语言,对《论语》有着更加深入的理解,翻译出的作品也更加贴合句子原意。在众多英译本中,许渊冲教授的译本可谓是独树一帜,他用词简练,文笔优美,注重文学效果、多用意译,力求译后的词句如诗一样优美,译本极具个人风格,饱受好评。本文以目的论为视角,以三个主要原则为基点,对《论语》许译本Thus Spoke the Master进行研究分析,旨在说明目的论对《论语》翻译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一、翻译目的论
  著名功能派理论家汉斯·弗米尔(Vermeer)最早提出了翻译目的论,又称德国功能派翻译目的论。它于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后人在实践中将其不断发展完善,现如今已成为最重要的翻译理论框架之一。在《普通翻译理论》一书中,汉斯·弗米尔对翻译目的论做出了解释,“在目标语背景下为目的语的目的和目的语环境读者生产一个文本。”受行动理论(action theory) 的启发,他认为, “翻译作为一种人类交际行动,当然也是一种有目的的行动”。翻译目的论摆脱了原文中心论的桎梏,将翻译目的作为翻译的首要标准,如此一来,译者的地位将大大提高。目的论理论者主张在翻译的过程中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目的原则(skopos rule),即翻译目的决定所有翻译行为;二是连贯原则(coherence rule),即翻译必须达到语内连贯的要求,也就是说译文必须在接受者的理解程度范围之内,并符合译语文化和译文的交际环境;三是忠实原则,即原文和译文之间应该达成语际连贯一致,也就是说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这三条原则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忠实原则服从于连贯原则,这两条原则又同时服从于目的原则。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目的原则是翻译的最高原则,是译者们在翻译工作中需要遵循的原则。许渊冲认为, “目的论作为一种解构主义的翻译视角,为翻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宏观认知模式。”本文以目的论为视角,分析《论语》的语言特点,并且运用目的论三个主要原则对许渊冲《论语》节选英译做出分析,旨在说明目的论对《论语》翻译的指导作用。
  二、许渊冲《论语》英译背景
  国家当前大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在此战略背景下,学者们纷纷对中国典籍英译展开了探讨和研究。作为儒家经典和典籍外译版本最多的经典之一,《论语》极具探讨价值。自1809年首个英译本问世以来,《论语》的英译已走过一百多年的历史,这一过程还将不断持续下去。然而当前译本研究过于集中在理雅各、辜鸿铭和韦利等人的单个译本研究或多个译本的对比研究上,研究视角也主要停留在语言层面上,研究思路相对单一。许渊冲作为“诗译英法唯一人”,常年从事文学翻译工作,多年来笔耕不辍,兢兢业业,将心血挥洒其间,他于2005年出版了《汉英对照论语》,以英汉对照的形式将《论语》对道德的重视展现得淋漓尽致,把政治、伦理、宗教三者结合为一,他认为政治是公德,伦理是私德,并以乐感或美感代替宗教。他用词简练,文笔优美,译本风格独树一帜。读者受其影响,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体验到超道德的宗教境界,因而饱受好评。
  三、目的论在许渊冲英译《论语》中的体现
  (一)目的原则
  例一:
  子日:“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许译:
  An intelligentleman, said the Master, should not be frivolous, or he would lack solemnity in his behavior and solidity in his learning. He should be truthful and faithful, and befriend his equals. He should not be afraid of admitting and amending his faults.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从译句中我们可以看到许渊冲先生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原文含义,并没有采用完全忠实于原文的译法,他将“不重”翻译为“should not be frivolous”,将“不威”和“学则不固”合起来译为 “lack solemnity in his behavior and solidity in his learning”, 將三个“should”贯穿于译文中,以目的为导向阐述君子应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原句较为晦涩难懂,读者在不了解相关背景知识的前提下可能难以理解其中的意义,因而失去阅读兴趣,这为向外国读者介绍中国文化大大增加了难度。所以许渊冲采用这样的译法,虽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忠实性原则,但完全符合目的原则,更易为读者接受。

202204032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