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6471 点击:

  摘 要:本文借助功能目的论,从语音修辭、语义修辞和语法修辞三个层面探析许渊冲《诗经》英译本的修辞手法,旨在帮助读者认识和鉴赏《诗经》修辞之美,以期为古代诗歌中修辞的翻译有所启示。
  关键词:功能目的论;修辞;许渊冲;《诗经》
  作者简介:陈燕梅(1997-),女,福建连江人,闽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英语。
  本文基于功能主义目的论,对许渊冲译本的《诗经》中诗歌的修辞翻译进行研究,并分析其修辞手法,旨在探索译者如何在目的原则的引导下忠诚于原文,并保留原文的连贯性对中国古代事物的修辞手法进行翻译,传达翻译的美感。
  一、功能目的论
  (一)发展过程
  功能翻译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80年代后期功能主义目的论传入中国, 21世纪初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也是三原则中最高的一个原则。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功能翻译理论的主导理论,该原则由Vermeer在其著作《普通翻译理论框架》(A 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ranslation Theory)中首次提出。根据Mona Baker的作品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目的论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二)翻译原则
  目的论视角下的译本要服从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诚原则,其中连贯性原则重于忠诚原则,但它们都服从于目的规则。
  1.目的原则。Skopos一词源自希腊语,原意为“目的”。根据目的论,必须遵守的是目的原则,这是三原则中最高等级的原则。目的原则要求要使目的语读者的感受尽可能贴近原文读者,原文是在源文化条件下为读者创造的,而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在大多数情况下与其他文化环境不同。因此,以作者的写作目的为基础进行翻译至关重要。每个文本都是为了一个特定的目的而产生的,翻译应该为这个目的服务,翻译目的决定了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
  2.连贯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强调译文对与原文背景不同的目标语读者要具有可读性,在目的语交际环境和文化背景下要具有意义。因此,在翻译时,译者不仅要了解原文本相关的文化知识,还要对目的语地区的风俗习惯进行了解。如《采葛》中的“彼采葛兮”其中的彼在中文中指的是“你”,但若直接译成英文会由于文化差异且缺乏语境而导致读者的迷惑,许渊冲遍将其译成“To gather vine goes she.”,用“she”代替,而且为了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用不定式置于句首充当主语。
  3.忠诚度原则。忠诚性原则由Nord提出,译文应忠诚于原文本和其作者,一方面,译者要对读者负责,另一方面,译者也应尊重作者的目的和意图。但如上所述,目的原则高于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连贯性原则高于忠实性原则。因此,如果三者无法兼顾,那么就要先将目的原则作为最高参考标准。
  二、诗经中的修辞手法
  (一)简述
  修辞在概念上有三种不同含义:“修辞手段”“修辞活动”“修辞著作或者修辞学”。在人文修辞学的范畴上英语修辞可分成两个类别,交际修辞与美学修辞。通过不同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词能达意,增强文字的画面感。大多数文学作品都是用修辞手法创作的,包括比喻、平行、反义等等。
  (二)功能
  《诗经》作为流传了2600多年的诗歌总集,其中包含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其中多处采用的平铺直叙的话语,直接表达情感,如《秦风·无衣》中所采用的排比,用三小段话语,层层递进,增加文章的渲染力,修辞的使用能赋予原本直白的文字生机与色彩,使数千年前的人物、仪式、生活跃然于纸上,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如《硕人》中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让读者凭借寥寥几字,脑海中便浮现出当时庄姜之美。朱熹将兴解释为“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即借用其他事物为下文做铺垫,引出所要谈论之物,如《邶风·日月》中借日月规律的起落反照丈夫情感的变化,用反向起兴的手法宣泄出该妇人强烈的不忿。
  三、目的论视角下的修辞学翻译
  (一)语音修辞
  叠拟声词。《诗经》运用了大量叠拟声词以形容兽鸣、钟鼓、风雨之声。有模拟水声的,如“活活”“濊濊”;模拟钟鼓声的,如 “锵锵”“喈喈”;模拟玉器碰撞声的,如“将将”“玱玱”等。《诗经》使用拟声词的地方有一百二十多处,其中拟声的叠词有107个, 占叠词总数的16.36%。叠拟声词的运用仿佛给读者以听觉刺激,如闻其声,如置其境如: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
  Chop, chop our blows on the trees go;
  On riverside we pile up wood.
  See clear and rippling water flow.
  诗中的“坎坎”是拟声词,模拟砍伐檀树的声音。为了模拟原文叠词的音律美并且考虑到目的语的文化背景,无法将“坎坎”找到对应的词进行翻译,于是采用了两个chop来形容砍树的动作及其声音,并在原诗的末尾增加go一词,与前文的chop, blow和后文的flow, sow形成了押韵,使读者仿佛从go一词看到古代劳动人民伐木时的滴滴汗水,全诗读起来朗朗上口。
  (二)语法修辞
  1.排比。排比是写作中最常见的修辞之一,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气势增强。首先,重复的句式结构能够给人以视觉冲击,起到层层递进的效果,其次,也更加容易使读者感受到字词中蕴含的情感,引起共鸣。即三个及三个以上相同或相似的结构、意义成分并列在一起所组成的结构,具有传情达意的效果。如:

20220422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