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7698 点击:

  摘 要:结合我国高校的教育目标和背景,本文重点讨论中国声音表达能力培养新模式,该模式分为理论模型和实践模型。理论模型从三个层次完成语言、思维、能力的层叠式上升。实践模型以理论模型为基础,依托产出导向法设计培养路径,从六个维度提高学生的传播能力。
  关键词:中国声音表达能力;理论模型;实践模型;产出导向法
  作者简介:盛囡囡(1980-),女,辽宁抚顺人,浙江万里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学法及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國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这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及相关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高校作为人才的主要输出地,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为地方和国家发展输送具有国际视野、了解中西文化、在各领域能用英语准确表达中国声音的国际化人才。
  大学英语作为面向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课程,应发挥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的作用,将语言、文化、交际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跨越式发展,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然而,多年来,文化传播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长期处于语言教学的从属地位,,目前尚未形成能够在大学英语课程中推广的成熟模式,跨文化能力与语言能力发展不均衡,在使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时,容易出现语言“休克”。这种技能的欠缺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无形阻碍。
  二、文献综述
  1996年,美国教育部修改了外语教学标准,制定了5C学习标准,即Communication、Cultures、Connections、Comparisons、Communities,将文化看作一个主观、客观和行为三方互动的整体,确定了文化教学的核心地位。为全面助力成员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欧洲委员会于2003年发布《从语言多元化到多元语言教育:欧洲语言教育政策发展指南》,强调多语言、多文化教学法的重要性,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帮助学习者适应多元化社会环境,促进交际双方在文化领域的相互理解,培养对不同文化包容和尊重的态度。近年来,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教学实践表明语言教学改革在欧洲成效显著。
  由于地域和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欧美学者多年以来在语言教学方面积累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无法完全契合中国的国情和发展需求,中国学者需要用“中国英语”概念找到适用于我国学生的文化教学及文化输出方面的改革方法。
  2000年,从丛提出“中国文化失语”这一概念,随后国内学者采用测试、访谈或问卷等方式进行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大部分受试者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相关内容时困难重重,经常词不达意,因而认为中国学生的中国声音表达能力十分欠缺,“文化失语”在跨文化交流中是一个普遍现象。尽管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关注中国文化传播与英语教育融合的研究,但是针对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国声音表达与文化传播能力的教学理论和应用成果研究还存在相当大的扩展空间。
  三、理论模型
  本研究基于吴卫平等提出的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六维度模型尝试构建理论模型,拟从三个层面探索大学英语课程中国声音表达能力培养模式。
  (一)积累期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克拉申“i+1”理论进行高阶性和挑战度的显性输入,借助西方文化框架对母语文化进行改造、重构和输出。在教学设计中穿插海外汉学家及我国翻译学家对于中国文学典籍的译作,如英译版《吾国与吾民》《红楼梦》《蛙》等作品,还可以有选择地节选BBC纪录片中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等,对这些英语资料进行系统化的统计、编纂,让学生通过对比加深对本国文化的了解,夯实语言基础的同时,增强多元文化交流意识,在对外交流中能够辩证地看待外来文化,实现母语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与重构。
  (二)沉淀期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有意义的文化场景,激活学生的隐性能力。中华文明是迄今为止唯一没有间断的文明,中国的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千年以来璀璨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目前中国文化输出的障碍之一是无法以海外受众能够普遍接受的方式用外语准确表达中国声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八卦、川剧变脸,传统工艺品中的景泰蓝,现代文化中的三好学生、法治社会等,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无法在外语中找到合适的表达。解决这个问题,既需要雄厚的语言功底、扎实的文化基础,更需要有敏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实践中探索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方式。
  (三)爆发期
  借鉴产出导向法理论,构建学生的个性化实践网格。与文化输入不同,文化输出的主体是学生,因此要将教师为主导的授课模式转换为以学生实践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强调学生的“真实体验”和“自我反思”,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置输出任务,以任务驱动输入,通过生生、师生共同探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而获得新知识、新技能。这一阶段需要收集整合素材,设置真实的交际场景,强化学生言语和非言语技能并完善其跨文化交际策略,将所习得的知识和技能等在真实情景中的文化体验和传播中付诸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中国文化的输出。
  大学英语课程的三层次教学模式的尝试,是语言、思维、能力的层叠式上升,助力大学英语课程的衔接性、针对性和创新性,提高教学的高阶性和挑战度,培养学生的英语传播能力。
  四、实践模型构建
  (一)实践模型框架
  大学英语课程中国声音表达实践模型框架根据学生的特点设置,以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声音的能力为总体教学目标,以讲好中国故事为教学主题,以完成文化主题学习及主题探索为教学任务,依托产出导向法(驱动—促成—评价)设计培养路径,从本国文化知识、外国文化知识、态度、跨文化认知技能、跨文化交流技能和意识六个维度提高学生的中国声音表达能力。
  课前通过可视化资料展示文化主题,设置模拟任务,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储备。通过一系列任务驱动及组内互评互助,发现或定位自身不足。课堂上结合教材、配套补充素材、网络资源、音视频材料等多种模态的优质教学资源,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输入。通过角色扮演、场景模拟、小组讨论等形式完成输出。在这个阶段,学生感受到了压力,还会发现自己在表达过程中有些内容无法有效输出,此时需要进行第二轮自我修正、同伴或小组修正,还有权威(教师)修正。课后搭建平台,在真实场景中尝试输出,并写出反思日志,将所学进一步内化、升华。

20220427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