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ugao@xiaoyuanyingyu.com
摘 要:本文讨论了使用多模态资源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效果的理论依据,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探索了教学实践的可能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多模态的合理使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促进师生互动,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模态;听说课;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秦英,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一、引言
模态是指所有交际活动中使用的渠道和媒介,除了语言符号外,还包括视频、歌曲、图像、动作等。多模态是把各种不同的符号资源协同进行情境化,构成特定文本的不同表达,是人们运用多种感官与外部情境所建立的互动方式。李战子认为,多模态是指实现意义传达的多种编码符号,包含文本、图表等静态资源和动作、声音等动态资源。多模态语篇包括具有视觉意义、音频意义和手势意义的资源。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运用多模态资源能激发学习者调动多种感官协同运作,帮助学生接受有效的语言输入并提高其听说能力。
二、英语听说教学现状及归因分析
笔者观察发现,当前初中英语听说课的基本教学模式为教师结合教材听力内容设计相关任务,播放听力录音,学生听录音后完成练习,师生核对答案。教学过程较为乏味,学生兴趣不浓。主要原因为:
(一)教师缺乏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
教材的范围很广,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媒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材料和手段。当前,国内使用范围较广的初中英语教材有人教版、外研社版、北师大版等。这些教材大多采用“任务链”式活动设计,小步推进,螺旋上升。以贵阳市使用的人教版“Go for it!”教材为例,该教材分为Section A 和Section B两个部分,两部分均涵盖听说任务。笔者从课堂观摩中发现,很多一线教师都是“照本宣科”,严格按照教材编写体例开展听说教学活动,对教材内容缺乏适当的补充、替换及整合等,学生未能获得充分的可理解性输入,教学效果不佳。语言是一种社会符号资源,不仅仅是一种交际工具。教师需要基于教材,创造性地设计听、说、读、看、写融合的教学活动和任务,培养学生使用语言构建人际关系、表达特定意义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课堂模态使用单一
教学中,教师能适时使用黑板、教学挂图、实物等传统教学媒体。在新课改背景下,这些单一的模态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促進教学目标的达成,且课堂氛围略显沉闷。多媒体及网络等现代教学资源能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使教学情境更加适应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对象的需求,学生潜移默化地汲取和内化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实现意义的构建和理解。教师在听说教学中有效运用多模态理论,积极利用多媒体、音频、视频等现代教学资源,能帮助学生在形成学习期待的同时更好地理解教学材料,激活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率。
(三)听说测试效度不高
对全国各地中考英语试卷进行分析可知,目前运用计算机辅助形式进行学生听说能力测试的区域占比较低。从中考试卷结构和体例来看,听力测试是各省市中考英语试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值为15到25分不等,其赋分比例远低于阅读和写作部分的总和。受硬件条件等限制,大多数区域都是通过“静态”的文本“动态”地考查学生的口语能力,如口语能力的考查以情境交际的形式呈现。在这样的测评背景下,教师将教学重心落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上,听说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为深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各地积极探索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路径。
以贵州省贵阳市为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于2018年印发了关于《贵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试行)》的相关通知。自2021年起,贵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英语学科考试由听说能力考试(计算机辅助测试,满分30分)和笔试(纸笔测试,满分90分)两个部分组成。在此改革背景下,贵阳市的英语听说教学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教师开始高度重视语音教学,在教学中积极渗透听力及口语微技能的培养。学业水平考试英语试卷的听说板块着重考查学生在听说任务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包含语言知识、听说技能、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
三、多模态语篇理论在初中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世界呈现出以语言、图像、声音等模态共同构建的多模态化特点。多模态语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为理论基础,着重探索语篇内部符号资源的意义以及它们建构意义的整合方式。在英语听说课堂中,教师可以适时多种模态的符号资源创设多模态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感官,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下面以人教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 2 “This is my sister.”听说课为例,探讨多模态语篇理论在初中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实践。
本节课是为贵阳市中考听说改革背景下的一节听说教学研讨课。研讨聚焦如何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适时使用多模态符号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汲取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实现意义的构建、传输和表达,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设计中,,笔者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设置了以下具体的、可测量的、能力层级有梯度的和可评价的教学目标:
倾听与理解:听懂同学用英语描述的家庭,理解话里话外的意义。
阅读与鉴赏:读懂同学用英语描写的家庭,挖掘字里行间的意义。
表达与交流:用简单的英语口头介绍自己的家庭,表达真情实感,与同学分享“家庭之美”。
在听前、听中和听后三个教学环节适时运用多模态符号或语篇,帮助学生搭建学习的情境支架和内容支架等,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教学活动和师生互动过程。
(一)听前环节——创设情境导入话题,激活学生背景知识
上课伊始,教师为学生播放了一个视频片段,并与学生互动如下:
T: What is this video clip about?
202205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