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属性
  • 刊物名称:校园英语
  • 国内刊号:CN 13-1298/G4
  • 国际刊号:ISSN 1009-6426
  • 邮发代号: 18-116
  • 数据库收录:中国知网
  • 投稿邮箱:
      bianji@xiaoyuanyingyu.com
  • 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6725 点击:

      摘 要:中英两种语言之间具有很大差异,在语用翻译时容易受到文化差异制约导致翻译出错,尤其是翻译中英标识语时,出现各种英语语用错误,从而影响了交际中正确信息的获得,造成信息的错误理解等问题。本文分析了中英标识语存在的文化差异对交际产生的影响,并阐述了语用翻译的内涵,探讨了中英标识语的语用翻译,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中英文标识语;文化差异;语用翻译
      作者简介:李飞(1984.09-),女,重庆人,重庆工程学院,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化及外语教学。
      引言
      随着全球化发展,国际交往也日益增多,英语已经成为在国际交流中不可缺少的语言。但是随着双语标识语的增多,受到文化差异的制约,导致在对外交际时容易出现信息获取失败现象,造成语用翻译失效。
      一、中英标识语中蕴含的文化差异分析
      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都渗透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其独特性。不同国籍的人,他们在生活习惯、风俗、文化背景等方面也不同。在中西方交流中,,文化差异导致人们对信息产生了不同理解。英汉语言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而在英语语用上也受到了文化差异的影响。生活中的中英文标识语在翻译时,很多译者会因为没有考虑到读者的文化背景盲目进行翻译,从而造成交流困难。语用翻译时文化差异问题值得注意。所以,在中西方标识语中,有些短语表面上是指同一事物或概念,实际意思即不同,还有些表达在一个国家中有,但是在另一个国家中却没有。比如,客人进店买东西时门口就有标语“欢迎你再来XXX”,那么翻译成英文是“Welcome to...again”。这句主要是为了表达主人的热情,是为了欢迎客人的到来,可是在英文中的用法就不一样了。因为welcome to相当于we invite you to,仅仅只是用来欢迎到来的客人,并不针对要离开的客人。而送别离开的客人在英文的表达上又有另外的表达方式。如果译者没有注意中英标识语中的文化差异,那么就很容易用汉语的思维来翻译英文,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外国客人的误解。在中英标识语翻译时,决不能生硬翻译,要充分了解英语词语的字面意思、文化内涵和英语习惯表达法等,避免出现英语标识语翻译失效。
      二、标识语翻译过程中受到中西方文化差异影响的分析
      (一)容易对文化信息产生误解
      中英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人们在读取信息时,获取了错误、不准确的信息。比如在翻译“The United States has now set up a loneliness industry.”这句话时,如果译者没有对美国20世纪60年代发生的事情进行详细了解,就会被相关信息误导,把整局话表达为“美国建立了一个孤独的工业”。而loneliness industry其实属于美国社会福利事业。在美国六十年代,很多年轻人丧失了人道主义精神,没有肩负起照顾老人的义务,使得美国社会出现大量的孤寡老人,他们生活困难却没人照顾。因此,美国政府针对这些老人成立了福利院,而“loneliness industry”就是为老人提供社会服务。所以,上面的短句正确的中文表达应该是:美国社会专门有一项服务是为孤寡老人设立的。此外,人们习惯按照自己的文化习惯来理解句子的意思,这也是导致错误信息的另一个原因。比如:
      The missiles were already in Cuba and all we could be doing with the loss would be locking the stable after the horse had been stolen.
      這句中有一句英文谚语 “locking the stable after the horse had been stolen”,强调的是“迟”,即为时已晚或者来不及的意思。而译者把这句翻译成了“为减少损失而采取的一切措施不过是亡羊补牢”。“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是比喻在损失还不是很严重的情况下,及时补救,以免损失更多不必要的东西。把原文要表达的“来不及”译成了“来得及”,可见译者曲解了原话意思。所以,比较贴切的翻译应是“雨后送伞”。
      (二)造成语义不对应的问题
      由于中英文化的差异,有些英文表达的意思在汉语中却找不到对应的表达。同样,有些汉语表达的意思也找不到对应的英语表达。所以,语义不对应问题也容易造成翻译错误。第一,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的差异造成语义不对应。例如,中国喜欢用learn from表示“向……学习”。其实英美国家,learn from的表达意思是要吸取别人或者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就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而言,中国人口中的“向你学习”是一种谦虚、虚心的心理特征。而西方人则没有这层意思。所以,本质上西方国家中就没有“向你学习”这种想法以及相应的表达。很多西方国家人们具有一定的好胜心理,在学习上也更习惯性用emulate来表达他们的竞争意识。第二、语用意义不对应。这主要是因为每个国家都有着各自的文化特色。比如,在我国古代传说中,龙象征的是正义、吉祥,是能惩治妖怪的神圣动物。很多成语中与“龙”有关。但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则认为“龙”是不吉利的代表,他们并不喜欢“龙”这种动物。那么,为了尊重西方国家的文化,在翻译时可以用tiger来替代dragon,因为,老虎在西方是希望的象征。
      (三)容易造成文化错误的解读
      一般而言,读者在阅读中英标识语时,很容易会受到本国的文化影响,然后习惯性地以本国文化去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从而出现文化误读问题。而文化误读又往往会造成误译。比如,公交车上的英文标识语“Sick and sick passengers must take this seat.”,中文的本意是提醒那些行动不方便的,体弱伤残的旅客可以使用这几个单人座位,是一种善意的提醒。但是,由于译者在翻译时,没有按照读者的文化背景去表达,造成外国旅客的理解错误,使得外国病弱伤残的旅客看到后,把中国人这种善举当做是对他们的歧视,这是因为在“must”一词把本来善意提醒他们应该怎么做变成了对他们的命令。

    20220606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