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属性
  • 刊物名称:校园英语
  • 国内刊号:CN 13-1298/G4
  • 国际刊号:ISSN 1009-6426
  • 邮发代号: 18-116
  • 数据库收录:中国知网
  • 投稿邮箱:
      bianji@xiaoyuanyingyu.com
  • 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7202 点击:

      摘 要:本文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三方面分析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基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为重心,通过EGP与ESP融合课程设置、小班化教学模式、以学为重教学方法等三种途径实现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及教学创新,满足学生多元学习需求,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应用型本科院校
      作者简介:张诗琪,金华高等研究院。
      一、引言
      2019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提出加强公共外语教学的改革,为国家战略培养和储备“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教育部分别于2007年、2020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和《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教学指南》),从总体上对全国高等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提出指导性要求。各高校可参考《课程要求》和《教学指南》,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适度调整。
      高校英语教学既要服务于国家战略发展,也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不同种类的高校,在办学理念及层次、教育性质、学科范围、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等方面各不相同,在探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落地高校层面时应充分考虑不同高校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现状,,从而让改革更精准、更高效。应用型本科高校有别于综合性研究型高校,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职责,侧重知识的应用与价值。鉴于此,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应打破学术型院校的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开辟与自身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相适配的大学英语教学之路。
      二、课程设置及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程设置
      通用英语教学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是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两大方面。通用英语(EGP,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以英语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主要目标。专门用途英语(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指的是与特定专业相关、与特定职业需求相匹配的英语,如商务英语、法律英语、农业英语、科技英语、医学英语、电力英语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普遍实行通用英语范式,但多年来因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无法满足国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以及个人成长、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的需求等原因而饱受质疑。为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语用能力,在不少学者的呼吁下,不少高校开始了大学英语教学重点从通用英语向专门用途英语转移的探索与实践。如今,大多数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采取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1.在时间跨度上呈阶段性。阶段性体现在将通用英语课程作为先导课程,用于打好语言基础,同时将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作为后续课程,用于提高学生在专业和职业语域的英语技能。如此设置课程,最终的教学成效往往不尽如人意。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完成了通用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的学习之后,即使拿到了所有学分,通过了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也并不具备合格的通用英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依然无法读懂专业相关文献,无法用英语进行论文写作,无法在生活和工作场合用英语自如地沟通交流。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课程设置的断裂和学习时间的断层造成了通用英语教学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之间无法弥合的裂缝,最终导致两种教学的实施和开展浮于表面、成效有限。
      2.在授课单位上呈异质性。异质性体现在授课单位不同,师资团队不通。通用英语教学通常由外语学院或大学英语教研组承担,教师的学科专业背景多为英语语言文学、英语教学等。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一般由本学院的本专业教师承担,而能承担英语教学的本专业师资相对紧缺。加上课程设置时间上的断裂等因素的影响,两个师资团队之间缺乏沟通,难以互通教学资源、交流教学经验,两类课程的教与学呈现断裂的状态,不利于学生的英语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
      3.在学分课时分配上呈不平衡性。不平衡性体现在对通用英语教学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学分及课时设置上。以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宁波工程学院的土木工程专业为例,大学英语课程包括核心必修课大学英语(8学分, 128课时)、通识选修课大学英语提高类(4学分,64课时)、专业选修课专业英语(1.5学分,24课时)。可以看出,相较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分配给通用英语教学的学分和课时更多。
      (二)教学模式
      1.大班授课模式。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各高校为应对国家、区域发展的需要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出于教学成本及教育资源利用率等方面考虑,在现代教学技术的支持下,各高校普遍采用大班授课的英语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英语教学的有效开展依赖大量的语言输入及输出练习,学习兴趣的激發和教学效果的保证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为支撑。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狭小的教学空间内,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被压缩,教学活动的开展受到限制,学生运用语言交流互动的机会减少,难以达到语言教学的要求,无法保证语言教学的质量。
      2.分层教学模式。为解决班级规模大导致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同时考虑到学生语言基础参差不齐的现状,不少院校采用分级教学模式,其中包括学生英语水平整体较薄弱、英语教学较困难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按照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实际情况,打乱行政班级,组成不同层级的大学英语教学班,以不同的教学重点和要求、不同的教学进度和方法开展教学。分层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对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有助于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英语水平不均衡带来的问题,但随之而来一系列新问题:等级化分班可能对学生(尤其是英语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的心理、学习积极性造成不利影响;分层教学对师资和教学方法的要求更高等。
      (三)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英语教学在我国处于主导地位。多数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仍以教为主,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不足,学习积极性不够,自主学习意识淡薄。

    20220809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