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8804 点击:

  摘 要: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使其有机融入高校,特别是河南高校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丰富英语教学内容和形式都有着积极意义。本文主要从笔者及团队的教学实践入手,谈论了通过采用自创的WWCASR研究模式,即找出问题(What)-问题成因分析(Why)-构建教学内容和方法(Construction)-分析结果(Analysis)-总结经验教训(Summary)-重构教学内容和方法(Re-construction),对黄河文化融入英语课程教学实践进行探索研究的实际做法以及经验教训。
  關键词:黄河文化;融入;河南高校;英语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朱卫敏(1978.07-),女,河南郑州人,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黄河文化融入高校英语课程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224004103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黄河文化融入河南高校英语课堂的意义
  (一)在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顺应时代发展
  在当前高校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侧重英语基础知识学习、西方文化输入和跨文化交流中不够对等输出等问题,在英语课堂上积极引入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河南学生身边的黄河文化,加大文化输出内容的学习,可以有效避免语言学习上本族文化的“失语症”现象。因此,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顺应了时代发展。
  (二)河南高校在学习和弘扬黄河文化方面条件得天独厚,资源丰富多样
  2019年11月20日,《河南日报》发表《弘扬黄河文化 传承历史文脉》,指出“全面系统地挖掘、保护黄河历史文化遗产势在必行。”而地处中原大地、黄河之滨的众多河南高校,更应该积极响应,积极行动。首先是高校自身具有的有利条件。高校有自己的师资队伍,有对黄河文化具有深厚学识的专家学者,有众多的受众学生。如果在把黄河文化融入日常教学中,这里必然会成为教育培养具有河南文化标签的青年人才的重要园地。其次是河南自身深厚的黄河文化底蕴。河南区域文化是黄河文化的典型代表。河南人耳熟能详的新郑拜祖大典所代表的炎黄文化、以少林寺为代表的少林文化、以开封为代表的大宋文化、以焦作为代表的太极文化等,都是可以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产,语言、书籍、艺术品、建筑、礼仪、民俗等都是人们认识和了解黄河文化的载体和途径。如果这些文化能够得到高校专业人才的梳理、总结,并在教学中进行传授,必能得到传承和发扬。
  二、黄河文化融入河南高校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
  在英语教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指导下,课题组成员结合实践教学经验,采用自创的WWCASR研究模式,即找出问题(What)-问题成因分析(Why)-构建教学内容和方法(Construction)-分析结果(Analysis)-总结经验教训(Summary)-重构教学内容和方法(Re-construction),对黄河文化融入英语课程教学实践进行探索研究。
  (一)找出问题(What)
  根据笔者及教学团队多年的英语授课经验,目前英语课堂学习内容大多仍拘泥于教材。而目前的高校英语教材大多数都是围绕情景或模块教学展开,虽然很多模块的话题也做了调整,更符合时代发展,贴近学生生活,但在文化传输方面仍偏重于西方文化,并没有太多新鲜元素。而教学重点仍在于教授学生词汇和语法知识,传授阅读和写作技巧等。这种教学内容和模式必然造成学习方式的单调,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缺乏,学习积极性不高。
  河南高校身处“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双脚一踏就是秦砖汉瓦”的中原大地,很多学生都是土生土长的河南人,如果课程教学过程中能加入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一系列内容,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由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形式讲述身边的河南精神或黄河故事,一定能让学生耳目一新,换一种角度认识家乡,认识祖国,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二)问题成因分析(Why)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过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收到了积极的教学反馈。但是由于没有系统的课程安排,所以并没有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目前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原因有两点:1.历史原因:改革开放之后,英语主要被当做一种经济工具,英语的人文属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2.学生文化结构和层次原因:本课题选取样本学生为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偏重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往往将英语视为“鸡肋”。面对这样的局面,本课题将利用现有教学条件和科研基础,,构建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力求让英语教学走出困境。
  (三)构建教学内容和方法(Construction)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和课题组成员使用PQ4R教学法,即预习(Preview )—提问(Question)—阅读(Read)— 反思(Reflect)— 背诵(Recite)— 复习(Review),解决英语学习内容多样性不足的问题。 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上了解黄河文化,亲近身边历史资源,并将其与西方文化相对比,使学生能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在此基础上,学生会逐渐增强跨文化交际信心,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的人文育人功能也将得到体现。由于在参与研究的一年内教学内容众多,这里笔者仅以实际课堂上的一个单元模块为例。
  我们其中一种实践方法就是将“奇妙游”系列为代表的黄河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唐宫夜宴到传统节日奇妙游系列,河南卫视在国内乃至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亮出了一张张夺目的河南名片。奇妙游系列中展现的历史文化元素和河南精神将黄河文化推向大众视野。在日常授课中,我们同时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把奇妙游中的相关话题融入课堂学习中。
  目前,在河南省的高校里,对于文化的教育培养都是建立在学科统一、教材统一的“统编模式”上的。例如在我们学校,目前使用的教材是“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畅通英语》系列。这种模式虽然让地方性大学和国家重点大学在教学内容上缩短了差距,但却使学生接受教育的差异性和地域性变得不明显,无法体现地域文化在高等教育层面的交流和发展。该教材进阶教程(全新版)课本中,每一单元都有一个主要话题。以第四单元“Time on your hands”为例,该单元话题是谈论业余时间的兴趣爱好的。在此单元的授课中,笔者让学生先预习单元话题,在补充的学习资料中,给他们引入了2021年6月12日晚河南卫视端午特别节目《端午奇妙游》中的水下舞蹈作品《洛神水赋》。以此作为一个新话题,让学生挖掘这个节目中所包含的可以用来丰富业余生活的元素,例如舞蹈、诗词、服饰等。这一步就是最初的预习部分(Preview )。在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话题之后,爱好相同的同学就可以自由结合为兴趣小组,然后老师给出一些引导性问题(Question)。例如服装小组的同学,从这个节目中着重看到的就是演员的服饰之美。那么这个小组的启发问题就是跟服饰有关。文物服饰意义和特点是什么?当我们今天以重鉴的角度去翻看这些带着历史温度的华服时,它所展现的美,其实和颜值无关,更像是一种传统审美下追求精致的表达,会赋予人一种文化自信与优雅气质。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研究中国服饰的发展简史。这些内容的引入,迎合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内容丰富,不是传统枯燥、老生常谈的踢球、购物等话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大幅度提高。而学生对这些话题的深入挖掘,大大扩大了他们的认知,深入了解了自己身边的文化。

20220901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