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属性
  • 刊物名称:校园英语
  • 国内刊号:CN 13-1298/G4
  • 国际刊号:ISSN 1009-6426
  • 邮发代号: 18-116
  • 数据库收录:中国知网
  • 投稿邮箱:
      bianji@xiaoyuanyingyu.com
  • 作者:季立军 字数:2996 点击:

    摘 要:传统文化是值得大家自豪的精神财富,已然成为每个中国人灵魂深处的烙印标签。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关键词:高职教育;语文;传统文化

    1 职业院校学生道德思想现状

    市场经济、社会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及网络的负面影响,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急功近利思想膨胀,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他们在处理问题时,更多的采用实际利益标准而不是是非原则标准。在理想信念上出现了困惑、迷茫和无所适从,价值观上也出现了偏差,以致是非、善恶难以分清,道德观念日渐模糊。有的甚至对一些基本道德规范也不愿遵循,连一些起码的文明公约和社会公德都不践行。普遍缺少爱心,不关心集体,不能关爱弱小同学、不愿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有的即使参加了也不能尽心尽力。缺乏自信心承受挫折能力较差,遇到问题时常常手足无措,大小事都要由家长来安排。学习目地性不强,不少学生逃课旷宿、打架斗殴、考试作弊、沉溺网络等等,影响了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

    2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其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它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要科学对待文化传统。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语文教学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让广大的青年学生能够广泛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深厚的大中华文化底蕴。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理解人生、观察自然、分析社会;可以帮助学生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职业教育培养的应用型人才,除制造业以外,大量的属于三产服务业,工作性质就是与人交往、服务他人,更注重人文素养;即使制造业的一线工人,要生活、要发展同样需要人文素养。

    3 语文教学中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厚德强能

    3.1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弘扬传统文化

    在语文教学中,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有所侧重、有所策略地引领学生接触、接受中国传统文学的经典之作,引领他们去理解和接受美妙文字中蕴含的爱国、气节、仁爱、谦逊、自强的文化内涵,完善自己的人格。

    孔孟之道是中国传统文件的核心,《弟子规》是集孔孟、老子等圣贤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提传统道德教育著作之纲领,是接受伦理道德教育、养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读物。它以《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全文共分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诵读《弟子规》,可以帮助青少年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敦厚善良的心性,对家庭的和谐、社会风气的净化具有强大的时代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时指出:“科学发展的理念,是在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现时代中国强调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弟子规》所弘扬的“泛爱众”“亲仁”就包含了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同时,《弟子规》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倡的内容基本一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落实“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相结合”治国方略的重要举措,其落脚点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弟子规》中“长者先,幼者后”“己有能,勿自私”,反映了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的社会公德;“凡出言,信为先”“凡是人,皆需爱”,反映了诚实守信、服务人民等职业道德的要求;“入则孝、出则悌”“衣贵洁、不贵华”,是尊敬长辈、勤俭持家等家庭美德的要求。至乐莫过读书,至要莫过教子,读书明智,教子育人,立志先立人,明智先明心。要想学会做事,必须学会做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尊重师长,谨言慎行,言而有信,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即是做人的根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要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情操,不断学习、自省,要向曾子那样:“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又如《增广贤文》,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部极有影响的经典读本,内容包罗万象,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其中心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其中一些谚语、俗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辰”,“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许多关于社会、人生方面的内容,经过人世沧桑的千锤百炼,成为警世喻人的格言,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乐不可极,乐极生悲”等;一些谚语、俗语总结了千百年来人们同自然斗争的经验,成为简明生动哲理式的科学知识,如“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等。

    此外,《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三字经》等等,都是教育学生怎样做人,对其成长十分重要。

    3.2 有效开展综合性学习,身临其境体验文化魅力

    开展经典美文诵读活动,利用多媒体授课技术,展示传统文化的影视、图片资料,让学生全方位、多感官、身临其境地去体验,从中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加强人文修养,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

    积极捕捉本地文化中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资源,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外延,让学生在现实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使其更加了解家乡文化,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学生用心灵与自然对话,与人物对话,与古迹对话,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他们热爱家乡文化的感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文化之于人,正如水之于鱼,一方水养一方鱼,无文化之国家,无文化之民族,无文化之人群,便如无水之鱼,无本之木,欲求成长发展而永无可能”。 让我们依托积淀千年的华夏文化,让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教育现代化为目标,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为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邝春明.高职院校应实施人文素质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6,(4).

    [2]徐同林主编.大学语文与素质教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