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5853 点击:

  摘 要:本文例析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聚焦思维品质培养的问题设计路径,分析如何从不同层次、不同维度设问,引导学生在思考与回答问题过程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提升语用能力和阅读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问题设计;思维品质
  作者简介:钱欣,镇江实验学校魅力之城分校。
  一、引言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常用问题来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脉络与框架,通过心智启迪来拓展学生的表达思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设计科学、合理的问题在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
  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存在的不足
  当前,部分教师在组织与实施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时,问题设计表现出以下倾向,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一)问题笼统不聚焦,不利于逻辑思维品质的养成
  部分教师未能依据阅读内容的故事情节或者时间发展的脉络等设计问题,问题笼统,不利于学生形成思维图式,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品质的养成。
  例如,译林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3的阅读文本是一篇游记。作者Linda介绍了自己一天在世界公园里的游玩情况。该语篇要求学生了解Linda的世界公园之旅,了解文体类型、语篇结构和语言特点。在整体把握文本框架的基础上,思考教师所提出的深层次问题“What has caused the change of Linda and her classmates' feelings?”,并能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进而通过微缩景观了解世界名胜和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文化。
  读中环节,教师设计了如下两个问题:“What places of interest did they see in the park? What words show their feelings?” 这两个问题太笼统,缺乏层次感,未能体现Linda在参观前、参观中以及参观后的所见与所感,且无疑问词的变化,形式单一;它们都是文本显性问题,缺乏思维引导,难以达到预设目标。如果教师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设问“Can you find out Linda's movement? How did they feel for each movement?”,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探究和单元主题意义的挖掘。
  (二)问题浅显不深入,不利于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养成
  部分教师因为对提问功能的理解狭隘,把提问只当作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手段,只注重文本事实性问题,缺乏创造性思维活动,从而让学习止于表象化。
  例如,教学译林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 6的阅读文本时,教师呈现不同食物的图表,并提问:“What does Kitty/Daniel often eat for breakfast/lunch/supper?”,该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本内容,了解Kitty和Daniel一日三餐的饮食,但未能考查到学生学以致用、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若教师继续追问“What do you often eat for breakfast/lunch/supper? Do you have a healthy lifestyle?”,既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安排饮食结构以保持健康,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凸显文本主题“Keeping fit”,为开展更深次的分析、评价等思维活动作铺垫。
  (三)问题限定不开放,不利于发散性思维品质的养成
  部分教师问得过碎、过浅,缺少挑战性,有的只需用“Yes”或者“No”应答,表面热闹而真正的学习并未发生。
  例如,教学译林版初中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 1时教师提出了两个问题“Do you know yourself? Can you use some adjectives to describe your personality?”。第一个问题太简单,学生回答“No”后,对话就无法继续下去。第二个问题限制性太强,学生只需要回答humorous、generous、organized这一类形容词即可。虽然师生互动不断,气氛活跃,但是对于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却收效甚微。若把问题设计成“What job do you want to do? Do you think your personality is suitable for the job? What's the writer's opinion in writing this passage?”,不仅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表达个人观点,也能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性格会影响人的职业选择。
  三、旨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问题设计路径
  阅读过程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思维过程。教师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忠实于文本的有效问题。为便于归类,笔者梳理了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六册书共44个单元的阅读板块,除两篇诗歌和两篇小说节选外,大多以篇章型和对话型的记叙文为主。结合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和学生在阅读中需要的思维层次,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条路径设计问题:
  (一)文本显性问题,提升基础性思维品质
  这类问题,大多是为了促进学生对文本信息的识记和理解,一般用于读前和读中阶段。
  读前階段主要涉及一些预测性问题,对阅读文本中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及现实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和深刻把握,发展思维的预见性。
  读中阶段主要帮助学生梳理文本内容,以文本表层信息提取为主,主要涉及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等事实性问题。
  教学实践中,常用的显性问题的句型如表1所示。
  (二)超越文本问题,提升创造性思维品质
  这类问题,大多是与文本主题相关的拓展性问题,旨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意识、方法和能力。

gzslib20221222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