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属性
bianji@xiaoyuanyingyu.com
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7166 点击:
摘 要:混合式课程改革充分展现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目标。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设置融合式教学活动,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最终服务于英语课程改革。本文基于大学英语课堂的发展现状,探讨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期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英语;混合式课程改革;教学趋势
作者简介:王凌飞(1985.04-),女,汉族,江苏连云港人,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二语习得等应用语言学;刘俊汝(1988.09-),女,汉族,江苏连云港人,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翻译、英语教学等;陈丹丹(1988.01-),女,汉族,江苏连云港人,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口译、英语教学等;朱爱秋(1994.09-),女,汉族,江苏连云港人,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翻译、英语教学等。
基于创新教育的背景,目前大学英语教师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以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加强学生的情境体验,课堂呈现出较强的英语混合式学习特征,但大学英语课堂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大学英语混合式课程改革路径,为开展学科核心素养下的英语教学提供参考,最终实现英语学科教育改革目标。
一、“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混合式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英语学习的最佳驱动力,使学生从被动转向主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混合式课程改革注重的是教学内容的实际价值,将真实情境融入英语课堂,通过形式的多变和多样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英语核心素养的提高,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不同文化的融合之美。应加强英语输出,让学生体会到英语学科应用于现实生活、服务于社会的价值,自觉投入到英語知识的学习当中。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互联网+”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结合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阻碍,信息化教学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必须注重结合网络教学资源的科学性和思想性,不能让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沦为娱乐手段,要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摆在重要位置。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有所差异,如果多媒体资源的运用过于复杂,就会给学生带来身心负担,不能保证全体学生接受。信息技术的运用要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来设计,例如课前利用网络平台上传相关资料,让学生形成对将学习内容的基本认识,课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监测,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课后教师加强总结和反思,针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设置分层作业,保证大学英语混合式课程改革的效果。
(三)促进英语教学改革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存在学用分离的情况,导致学生输入大量的英语知识却仍然存在输出困难的情况,学生英语整体水平不理想。混合式课程改革提倡课堂活动要与实际生活产出紧密联系,达到理论结合实践的目标。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情感快速发展的时期,英语教学设计应当体现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应考虑如何将知识输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追求英语课程的实际价值。
二、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信息整合能力较弱
目前大部分教师都具备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但仅限于通过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进行信息获取,教师获取信息时很少关注英语学科前沿动态和最新政策,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目前大学教育领域引进了众多多媒体教学工具,大学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室、电子屏幕、计算机机房、计算机实验室等硬件设施,也包括电子图书馆、微课慕课精品课程平台等软件资源。但目前针对教师的培训中,缺乏对信息资源使用技巧的讲解和培训,还缺少相应的信息资源管理人员,学校软硬件资源整体利用率较低。因此学校在培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同时,需要构建一个教学资源整合平台,供教师相互交流和学习,避免信息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的情况出现。
(二)英语教学缺乏真实情境
目前教师缺乏将写作教学和学生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意识,而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这样的矛盾就导致大学英语教学仍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讨论的话题偏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缺乏一定的知识储备,输出的英语文章词不达意、结构混乱,甚至出现中式英语表达,学生无法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课堂参与感降低,逐渐丧失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英语知识输入和产出存在较大差异,无法将语言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即使提供了相关的输入材料,如果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仍然不知道如何输出、何时何地输出,这就体现出混合式课程改革“促成”阶段的重要性,通过呈现真实的交际场景,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最终高效完成产出任务。
(三)无法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大学英语课堂中,英语教师仍是教学的主体,用教师的思考过程替代学生的独立探究,将英语知识直接以结论的方式灌输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发言机会,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巩固课堂知识,为考试、知识考核做好准备。大部分教师仍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口头讲述为主,教师缺乏英语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融合的意识;教师受到整体学科体制的影响,忽视对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培养,单一枯燥的课堂设计会使学生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认为英语学习是一种负担。同时,学校的课堂教学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这是因为班级学生数量较多,教师精力有限,存在不少盲区,无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研究不深入,更多专注于词汇课、语法课,忽视了对学生英语输出的指导,难以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渗透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导致学用分离。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英语;混合式课程改革;教学趋势
作者简介:王凌飞(1985.04-),女,汉族,江苏连云港人,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二语习得等应用语言学;刘俊汝(1988.09-),女,汉族,江苏连云港人,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翻译、英语教学等;陈丹丹(1988.01-),女,汉族,江苏连云港人,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口译、英语教学等;朱爱秋(1994.09-),女,汉族,江苏连云港人,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翻译、英语教学等。
基于创新教育的背景,目前大学英语教师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以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加强学生的情境体验,课堂呈现出较强的英语混合式学习特征,但大学英语课堂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大学英语混合式课程改革路径,为开展学科核心素养下的英语教学提供参考,最终实现英语学科教育改革目标。
一、“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混合式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英语学习的最佳驱动力,使学生从被动转向主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混合式课程改革注重的是教学内容的实际价值,将真实情境融入英语课堂,通过形式的多变和多样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英语核心素养的提高,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不同文化的融合之美。应加强英语输出,让学生体会到英语学科应用于现实生活、服务于社会的价值,自觉投入到英語知识的学习当中。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互联网+”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结合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阻碍,信息化教学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必须注重结合网络教学资源的科学性和思想性,不能让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沦为娱乐手段,要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摆在重要位置。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接受程度有所差异,如果多媒体资源的运用过于复杂,就会给学生带来身心负担,不能保证全体学生接受。信息技术的运用要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来设计,例如课前利用网络平台上传相关资料,让学生形成对将学习内容的基本认识,课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监测,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课后教师加强总结和反思,针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设置分层作业,保证大学英语混合式课程改革的效果。
(三)促进英语教学改革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存在学用分离的情况,导致学生输入大量的英语知识却仍然存在输出困难的情况,学生英语整体水平不理想。混合式课程改革提倡课堂活动要与实际生活产出紧密联系,达到理论结合实践的目标。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情感快速发展的时期,英语教学设计应当体现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应考虑如何将知识输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追求英语课程的实际价值。
二、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信息整合能力较弱
目前大部分教师都具备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但仅限于通过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进行信息获取,教师获取信息时很少关注英语学科前沿动态和最新政策,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目前大学教育领域引进了众多多媒体教学工具,大学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室、电子屏幕、计算机机房、计算机实验室等硬件设施,也包括电子图书馆、微课慕课精品课程平台等软件资源。但目前针对教师的培训中,缺乏对信息资源使用技巧的讲解和培训,还缺少相应的信息资源管理人员,学校软硬件资源整体利用率较低。因此学校在培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同时,需要构建一个教学资源整合平台,供教师相互交流和学习,避免信息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的情况出现。
(二)英语教学缺乏真实情境
目前教师缺乏将写作教学和学生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意识,而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这样的矛盾就导致大学英语教学仍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讨论的话题偏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缺乏一定的知识储备,输出的英语文章词不达意、结构混乱,甚至出现中式英语表达,学生无法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课堂参与感降低,逐渐丧失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英语知识输入和产出存在较大差异,无法将语言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即使提供了相关的输入材料,如果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仍然不知道如何输出、何时何地输出,这就体现出混合式课程改革“促成”阶段的重要性,通过呈现真实的交际场景,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最终高效完成产出任务。
(三)无法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大学英语课堂中,英语教师仍是教学的主体,用教师的思考过程替代学生的独立探究,将英语知识直接以结论的方式灌输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发言机会,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巩固课堂知识,为考试、知识考核做好准备。大部分教师仍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口头讲述为主,教师缺乏英语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融合的意识;教师受到整体学科体制的影响,忽视对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培养,单一枯燥的课堂设计会使学生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认为英语学习是一种负担。同时,学校的课堂教学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这是因为班级学生数量较多,教师精力有限,存在不少盲区,无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研究不深入,更多专注于词汇课、语法课,忽视了对学生英语输出的指导,难以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渗透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导致学用分离。
相关推荐
[曹丽娜] 新媒体条件下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探析
[刁慧媛]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马金花] 信息化背景下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周献策] 新媒体背景下基于管理科学视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探析
[吴锦嵩] 减能增效背景下企业处置闲置报废物资的路径探究
[高晶] 浅析互联网金融浪潮
[黄伟鹏 曾嘉亮]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浦发银行打造小微金融全新模式研究
[黄安梁]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方法
[杜卫卫] 完全学分制下大学英语特色课程的构建研究
[周辉] 基于学生工作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对比调查
[姚琨] 中国文化传播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
[池志勇 李荣菊] 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正向效应”背景下存在的问题及
[李峰] 浅析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省高校区域化发展的模式和路
[李玉华] 专业对接产业背景下武陵山区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罗熙] 大学英语教学的功能性定位及优化措施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