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属性
  • 刊物名称:校园英语
  • 国内刊号:CN 13-1298/G4
  • 国际刊号:ISSN 1009-6426
  • 邮发代号: 18-116
  • 数据库收录:中国知网
  • 投稿邮箱:
      bianji@xiaoyuanyingyu.com
  • 作者:校园英语杂志社 字数:7264 点击:
      【摘要】“课程思政”在高校教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新时代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更加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强调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这就需要大学英语教师积极推动教学内容改革,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为更好地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基于此,本文拟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元素进行阐述,重点提出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效策略,以期促使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融入路径
      【作者简介】贺光辉(1982.10-),男,汉族,河南信阳人,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基金项目】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PBL在应用型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研究”(2018IN0037A);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校级教改项目“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英语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研究”(SDJG-2019-ZD01);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项目“民办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设计与实践研究”(HNMXL2020877)。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点强调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重要性,要求高校担负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重任,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优化教育教学环节,促使教育公平,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全面提高人才觉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不断强化人才的文化素养。大学英语教学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各高校应积极创新英语课堂教学手段,转变教学观念,深入贯彻思想政治内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使其形成正确的德育观。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元素
      1.批判性思维与国际化视野。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高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在英语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大学生活和学习,更好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素养。批判性思维与国际化视野,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元素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注重开拓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并在跨文化交流背景下提升大学生英语学习能力,使大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彰显自身较强的英语素养和交际能力。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培养了大学生自身良好的文化素养,通过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的融合,健全大学生的人格,促使大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提升[1]。此外,英语教材作为教育教学中宝贵的资源,其中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教师通过深入解读教材内容,基于多思维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思考,有助于促使大学生具备批判性看待问题的能力,在跨文化交流中展现自身良好的人文、历史、政治文化素养,更好传播中国精神,树立我国在国际上的正面形象,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2.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课程思政”中蕴藏着浓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融入这些元素,既能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氛围的熏陶,又能为学生提供中西方文化思想碰撞的平台,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仅掌握了西方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而且输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有利于提升自身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英语学习技巧,更好运用“课堂思政”文化元素丰富英语学习成效。比如教师根据自身的经验和学生需求,为学生推荐《中国文化概况》等英文读物,积极组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竞赛等,激发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有效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3.道德品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基于“立德树人”的要求,各高校制定了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人才培养载体的重要作用,加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养大量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高端、复合型人才贡献力量。“课程思政”中的道德品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便于学生在社会层面、德育层面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专业技能。
      二、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效路径
      1.在英语教学设计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教师在开展英语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加强对“课程思政”元素的开发和设计,对照“课程思政”的各个元素进行开发,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文化价值观,加强对思政教育元素作用的发挥,结合英语教材内容进行解读和开发,加强对中西方语言学习内容的补充。教师在英语教学课前内容设计上,要做好预习板块的设计,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等渠道收集、整理有关西方文化的资料和内容,加强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结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提升大学生综合语言表达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将教材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大学生思想中,能更好地武装学生的头脑,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引领学生成长。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等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具有实际教育意义的纪录片以及有关道德层面的教育内容,利用课前10分钟为学生播放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帮助大学生掌握时下政治发展形势,了解社会发展趋势,紧跟新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提升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了解社会对高校人才个人技能需求的标准等,引发学生启迪和思考,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感,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2]。
      同时,教师应引導学生通过“学习强国”APP,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提升大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同时,发挥英语课堂思政教育的效能,循序渐进地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政治素养。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定期为大学生推送有关“课程思政”的知识内容,加强线上交流学习,增强线上学习的互动效果,这样教师能掌握学生学习状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进行教学反思,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确保最大限度上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