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 字数:8155 点击:
  摘要:在整个初中历史教学中,关于科技文化成就的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相对来说显得“不重要”,往往被教师忽视。教师一般是简单列举一些相关人物及其成就,让学生进行圈画记忆,或者是照本宣科讲一讲课本上所呈现的知识,缺乏有深度的教学。而新课标要求在教学理念上以学生学习发展为本,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因此需要教师的教学从基于知识接受过程转为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过程。文章以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科技文化成就》一课为例,简析如何在新课标背景下对科技史、文化史进行有效的教学,落实历史新课标理念。
  关键词:初中历史;新课标;科技史文化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3)39-0143-04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科技文化成就》这一课整体内容相对简单,难度小,而且相关知识点在其他学科中均有涉及,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往往将知识点进行简单传授与堆积,学生仅仅停留在知识记忆层面,缺乏深入思考,这就造成历史史实与当时历史背景间的割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称新课标)要求在教学理念上以学生学习发展为本,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将教学从基于知识接受过程转化为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具体对整节课要求是:“了解钱学森、邓稼先等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事迹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防科技的成就及其开创性、奠基性意义。”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科学家艰苦奋斗的过程。通过提炼课堂主线,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大概念,进行大单元教学。通过深挖人物内在精神,涵养家国情怀。
  一、 创设情境,培育探究精神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进行体验式教学,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学生在情境中激发内驱力,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思考,化被动地接受转为主动地接纳。因此,在科技史、文化史教学中要注重创设各类情境,带领学生回到历史现场,引导学生感受历史情境,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无声胜有声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影视资料作为创设情境的一项重要来源,学生辨识度高,通过视频的直观冲击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促进知识与情感的有效结合。例如,在讲“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这一环节时,教材上列举了相关知识点,学生一读就能够明白,有的甚至在其他科目中都接触过,但是这样的历史显得十分无趣,并没有使学生能够进行理性的思考。学生接触冰冷的历史知识点,难以体会历史课堂的生命力和使命感。因此,笔者在这一部分选取了《我和我的祖國》中《相遇》的一个片段,介绍了主角为研发原子弹,选择隐姓埋名、无私奉献的故事。通过视频的播放,迅速将电影情节展现在学生眼前,通过教师的情感升华,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引入“两弹一星”的教学中。凭借视频资源,无须教师多讲,学生自然沉浸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之中。学生看完之后,自然也会生成去探究为何主角要隐姓埋名,当时是怎么样的一个时代背景等一系列历史问题。
  在教师引导下,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去理解知识背后的逻辑关系。首先,展示“两弹一星”的图片(如图1),先声夺人,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国防建设的重大成就。
  其次,展示史料:“为了这枚原子弹,中国共花费28亿人民币。截至20世纪80年代初的整个核计划投资相当于一个宝钢规模的钢铁厂——据此估计是300亿人民币。”使学生了解到制造原子弹的艰辛以及背后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学生阅读后再展示另一则史料:“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这里就形成一个对比,于是设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困难,为什么要去发展“两弹一星”等高端科技?学生此时会形成一系列不成熟答案。在此基础上再出示几则材料:“1953年美国曾想利用核武器攻击中国的援朝部队”“1959年6月苏共中央决定,不再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等。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史料,同时通过学生间合作讨论,可以有效得出相关结论,将史料实证的这一素养落到实处。
  角色扮演也是创设情境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学生中知名度较高,一些名言警句深受学生喜爱。所以在“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这一篇章结尾处可以设置一个模仿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的情境体验——“假如你是一名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你如何回应外国记者的问题?”可以设置两个问题由学生提出。问题一:“中国有核武器是否会对周边国家及亚洲地区构成威胁?”问题二:“世界主要核大国的原子弹与氢弹成功研制成功的相隔时间段都相对较长,为何中国能够短时间内高效率实现国防建设的从无到有?”学生代入角色,思考讨论,最后上台展示,有助于学生综合相关知识点,联系时政,拓展思维。学生在思考中形成答案。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的国防政策,学生也深刻地理解我国克服人才稀缺、经济困难、设备落后、环境恶劣等诸多困难,最终在国防方面取得重大成就。
  二、 提炼主线,构建知识结构
  《科技文化成就》一课所关联人物多、科技成就涉及范围广,显得知识点较为零碎,学生掌握分散的知识较为困难,教师应该把相关知识点加以整合,化难为简,将碎片化的知识系统化。通过构筑时空坐标,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脉络,通过提炼大概念落实大单元教学。
  (一)构筑时空坐标
  每一件科技创新与发明都是与其特定的历史时空紧密结合的,因此需要将科技创新放置其特定的时空中去讲解,构建时空坐标。首先,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完成本课的时间轴,按时序排列本课相关成就,在上课时让学生分析科技发明与时代要求间的联系。例如,在讲述原子弹时,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广岛和长崎曾经被美国两颗原子弹轰炸。冷战中美苏两国核竞赛,引起世界各国恐慌,尤其新中国,相继受到美苏的核威胁,从而引出我国研制核武器的必要性。而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中国科研者克服重重困难,使中国免于核威胁具有重要意义。之后导弹核武器、氢弹不断发展,我国拥有了核反击的能力,成为维护中国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此处可以与已学《钢铁长城》一课中导弹部队一节内容联系。同理,在讲授航天工程时,也可以联系国际背景,苏联宇航员加加林第一个进入外太空,美国阿波罗号登陆月球,美苏在科技上互相竞争,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飞跃发展,也推动中国在载人航天中取得突破。将孤立的知识丰满,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提升学生的时空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