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 字数:8473 点击:
  课题项目:2022年度安徽省蚌埠市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问题驱动,引领学生开展深入学习的研究”(立项课题编号:2022085)。
  作者简介:贺新(1983~),女,汉族,江苏南京人,蚌埠市新城实验学校临港校区,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摘 要:文章探讨小学数学教育中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和意义。问题驱动教学是通过提出合适且恰当的问题,聚焦教学核心,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一种有效策略。文章从五个角度分析了问题驱动教学的教学理论,包括:问题驱动的本质与意义、问题驱动与学科思维的关系、问题驱动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问题驱动与学生能力培养的联系、问题驱动下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及问题驱动教学的实践案例。研究表明,问题驱动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从而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展开。
  关键词:问题驱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核心;学科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37-0068-04
  一、引言
  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传授数学思想,而问题作为数学思想的承载体,具有极其重要的教学价值。问题驱动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策略,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小学数学教育中,问题驱动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培养学生学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从五个角度探讨问题驱动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旨在为教育者提供有益的教学参考和实践经验。
  二、问题驱动的本质与意义
  问题驱动教学的本质在于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问题是一种认知刺激,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和好奇心,使学习具有导向性。问题驱动教学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使学习过程更加积极、主动。问题驱动教学不仅关注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通过问题驱动教学,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感知数学的美妙与实用,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以“小数的初步认识”为例,通过问题驱动教学,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小数,并掌握小数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教学内容:小数的初步认识,包括小数的定义、小数的性质、小数与分数的关系,以及小数的表示方法。以下是具体的教学过程:首先,引入问题。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设计一个具有启发性问题,投影在黑板上或写在白板上:“小明买了一块蛋糕,他吃了一半的蛋糕,这部分蛋糕用分数怎么表示呢?如果他又吃了蛋糕的四分之一,这部分蛋糕用分数怎么表示呢?”其次,学生探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学生可能提出各种答案,如“一半用分数表示是1/2”“四分之一用分数表示是1/4”等。接着,引出小数的定义。教师在学生的讨论基础上,引出小数的定义:“小数是用分数表示不能化为有限小数或周期小数的数。”之后,探究小数的性质。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值位于两个相邻整数之间,小数点后的数字表示分数的分母为10的幂次,而小数点后第一位数字表示分子。”接着,小数与分数的关系。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小数与分数的关系:“小数可以转化为分数,例如,0.5可以转化为1/2,0.25可以转化为1/4。”学习小数的表示方法。教师介绍小数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小数的读法和书写规则:“小数的读法,百分之一可以读作0.01,百分之二十五可以读作0.25。”“小数的书写规则,小数点后的数字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等,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数字是分母为10的幂次,以此类推。”最后,巩固练习。教师提供一些小数的例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0.3可以转化为几分之几?把0.75写成分数的形式。小明家有一块草地,他割掉了草地的三分之一,这部分草地用小数怎么表示?还可以拓展应用。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更多小数的实际应用场景,加深学生对小数的认识和理解。通过问题驱动教学,学生在课堂中探讨问题,引出小数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小数的表示方法。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增强了对小数的初步认识。这种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数学的美妙与实用,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继续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三、问题驱动与学科思维的关系
  问题驱动教学是培养学科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科思维是指在学科领域内运用学科知识和方法进行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问题驱动教学通过提出具有学科特征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培養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例如,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需要运用数学模型和推理,培养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问题驱动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数学思维的应用,从而加深对学科思维的理解和掌握。
  以“圆柱和圆锥”为例,通过问题驱动教学,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及应用。教学内容:圆柱和圆锥的基本概念、性质及应用。以下是具体的教学过程:首先,引入问题。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设计一个具有启发性问题,投影在黑板上或写在白板上:“小明有一杯圆锥形的冰淇淋,他发现冰激凌的形状和他喝水的水杯有什么相似之处?你们能找出其他类似的物体吗?”其次,学生探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学生可能会提出各种回答,如“冰激凌形状和水杯都是圆锥形”“蜡烛也是圆锥形”等。之后,引出圆锥的定义。教师在学生的讨论基础上,引出圆锥的定义:“圆锥是一种由一个圆形底面和一个顶点连接成的立体图形。”接着,探究圆锥的性质。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圆锥的性质:“圆锥的侧面是由顶点到底面上各点的线段组成的,侧面的形状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圆锥的顶点与圆心连线的长度是圆锥的高。”然后,引出圆柱的定义。教师帮助学生引出圆柱的定义:“圆柱是由两个平行的圆形底面和一个侧面连接成的立体图形。”接下来,探究圆柱的性质。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圆柱的性质:“圆柱的侧面是由底面圆上的各点与顶面圆上对应点的线段组成的。”“圆柱的高是连接两个底面圆心的线段,圆柱的侧面是一个矩形。”进行应用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与圆柱和圆锥相关的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一根卷尺卷成一个圆柱形,卷尺的侧面长度是5厘米,底面圆的直径是2厘米,求卷尺的高和体积。一个圆锥形的水杯,底面圆的半径是4厘米,高是8厘米,求水杯的体积。最后,拓展应用。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更多圆柱和圆锥的实际应用场景,加深学生对它们的认识和理解。通过问题驱动教学,学生在课堂中探讨问题,深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概念与性质。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增强了对这两种立体图形的理解。问题驱动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继续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