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校园英语 字数:8415 点击:
  作者简介:王雪琴(1975~),女,藏族,甘肃临潭人,甘肃省甘南州临潭县城关第五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摘 要:在新课程、新教材的教学要求下,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着较高的要求,希望学生能够在兴趣的引导下实现主动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提升自身学科素养,以此来致力于学生的长久学习发展。其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当前小学生学习特点以及综合学情,并以此为基础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创新,致力于打造高质量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教育目的,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够得到综合提升。文章主要围绕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教育;数学教学;学习兴趣;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37-0096-04
  前言:兴趣是学生认识事物、探索新知的不竭动力,是推动学生實现主动学习的驱动力,对于学生的学习以及长久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教师能够正确地认识兴趣对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性,并站在学生的角度上通过改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方法,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当中,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同时,应充分发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教育目标,使学生乐于接受数学知识,并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一、创造趣味化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有限,进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游戏、故事等元素,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的原因,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能力较为薄弱,再加上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难度更高,学生很难实现自主学习。而兴趣作为驱动学生实现主动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帮助学生打破一切束缚和桎梏的关键所在。教师可通过在教学当中创造趣味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能够全身心地融入其中,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为其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能够对数学知识形成浓厚的兴趣,驱动学生实现主动学习。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利用语言、动作、表情来创建教学情境,一方面可以有效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打破心理上的屏障积极展开教学互动;另一方面则可以降低教学难度,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以具体的形式进行转换,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节课以认识余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为教学重难点,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对此问题进行解决。如把提前准备好的10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当3个小朋友一人手中拿着3个苹果时,还剩下一个苹果。而3个小朋友每人手里拿两个苹果时,还剩下四个苹果。通过该情境要求学生根据情境内容展开教学实践,如何将十个苹果平均地分给三个小朋友,使学生感受到平均分配的两种不同结果,第一,平均分配之后并无剩余;第二,平均分配但有剩余,而剩余在除法当中就叫作余数。学生在趣味的教学情境实践中理解了数学概念,并快速地掌握当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打造游戏化的教学课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对游戏有着较高的兴趣以及好感,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打造游戏化的数学教学课堂,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充分地融入教学当中,并利用游戏的方式来掌握当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倍的认识”的教学当中,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对当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分析,使学生能够做到初步地认识倍数,并了解倍数之间的关系,进而以此为基础展开游戏。游戏规则如下:教师作为游戏的主导者,在游戏当中随机说出一个数字,让学生以数字为单位抱成一团,人数过多或过少的团队则被淘汰,其余学生继续游戏。在游戏当中,教师所说的数字与正在进行游戏的学生有着一定的倍数关系,通过对此现象进行探讨,学生能够进一步地了解倍数,可实现当节课的深度学习。而且学生通过游戏也能更好地发现数学知识的奥秘所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能够根据游戏来展开探究学习,可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教育目的。除此之外,游戏还可以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相互之间的友谊,为学生增加美好的学习体验。另外,小学生对于竞争有着天生的好奇和兴趣,教师可通过组织数学赛事活动,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通过组织数学竞赛、数学游戏等活动,使学生在竞争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
  三、融入生活化的教学元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要融入生活化的教学元素,打造生活化的教学课堂,使数学学科能够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要求学生能够充分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理解当节课的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教育目的。而且,通过打造生活化的教学课堂,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效率,让学生能够从生活当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使学生在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同时养成对数学积极探索的兴趣,可推动学生的长久学习。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生活当中处处充满数学,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观察生活当中的数学现象并以此为基础打造生活化的教学课堂。小学生天生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应通过引导发现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进而发现数学的美妙之处。
  例如,教师可通过让学生找规律、解决问题等方式,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认识时间”这一节课当中,充满着大量的生活化元素,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处处都体现着时间,如学生上课的时间、放学的时间、吃饭的时间等等,可通过观看钟表来获取时间信息。教师在教学展开过程当中,可利用时钟来作为教学道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时间的变化,并从中认识时间,还可以让全班学生安静地感受一分钟时间究竟有多长,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时间的流逝,也能唤起学生珍惜时间的思想感情,达到育人目的。又如,在教学“图形的运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当中有哪些属于圆形的运动,以此为基础展开小组讨论。同时,提出学习问题:当汽车行驶时,车轮的运动是属于圆形运动的哪一种?平移还是旋转?通过问题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学习层次,提高探究深度,让学生能够针对这一问题领悟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在旋转时,物体围绕一个中心点进行旋转,并不会发生位置变化;而车辆行驶时,车辆的位置发生移动,也就是说当汽车行驶时,车轮的运动属于平移。